昆蟲種名:螻步甲Scarites acutides Chaudoir所屬類別:鞘翅目 步甲科Carabidae,體型類似雌性鍬甲,但比較細長,有光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螻步甲
- 拉丁學名:Scarites acutides Chaudoir
- 別稱:擬鍬步甲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鞘翅目
- 科: 步甲科
- 總綱:六足總綱
簡介,相關連結,中華廣肩步甲,艷步甲,疙步甲,中華.二步甲,梯胸螻甲,大鍬步甲,二棘鍬步甲,赤胸梳爪步甲,粗點小螻甲,紅怠步甲,斷點婪步甲,等附列毛步甲,短附列毛步甲,脛溝列毛步甲,綠步甲,養殖技術,
簡介
簡要介紹:體黑色有光澤;觸角末端、口須末端、足脛節和跗節略帶暗紅褐色;
中足脛節外緣近端部有2個刺突。
蟲體大小:體長23-26mm 寬7.5-9mm
區域分布:北京、河南、河北、內蒙古、江蘇等
喜歡捕食活的直翅目昆蟲
是益蟲,捕食害蟲,對人體沒有危害,真要說的話,就是弄他或者把他打死的時候有一股臭味
昆蟲種名:螻步甲 Scarites acutides Chaudoir
所屬類別:鞘翅目 步甲科Carabidae
蟲體大小:體長23-26mm 寬7.5-9mm
區域分布:北京、河南、河北、江蘇等
步甲屬於鞘翅目昆蟲,它們多達2萬多種,組成步甲科。步甲的特徵是長著長長的足,成蟲的體長小到只有1厘米,大到6厘米。多為黑色和褐色,常帶有金屬般的光澤,有些品種的顏色還很鮮艷並有花斑。步甲雖然長著翅,但它們並不善於飛而喜歡跑致力。它們還會在土壤中挖洞,喜歡藏在潮濕的落葉、樹皮、苔蘚下面,遇到危險還會裝死。步甲在夜間出來捕食昆蟲、蚯蚓、釘螺、蜘蛛或蝸牛等,有些則以動物的排泄物或植物種子為食。有些步甲能分泌一種難聞的液體,使鳥兒不敢吃它們。人如果粘上這種液體,皮膚上會起皰。更有一種步甲在腹部末端有一個小囊,能很有力地噴出有毒的液體以趕跑天敵。它們在噴射液體時還會發出砰的一聲,因此被稱為射炮步甲。它們噴出的液體具有很高的溫度,噴出後與空氣接觸便立即汽化從而增強力度。這種液體含一種有毒的醌。噴射時,醌類物質先在囊中與過氧化氫猛烈反應,隨後便噴出來,吧友小心。
步甲是鞘翅目的一大科,世界已知種約25000種,中國現有記錄約800餘種.步甲分布廣,地棲性,不善飛翔,多在地表活動,其中大多數為捕食性天敵,少數為植食性、腐食性昆蟲.
相關連結
中華廣肩步甲
體長25、33mm,寬9、12.5mm.體背銅色,有時黑色,鞘翅星點閃金光,腹面及足近黑色.頭及前胸背板密被細刻點,前胸背板側緣近弧形,後部平直,最寬處位於中部之前,側緣有毛2根.基凹較大,約占基部1/2.鞘翅長方形,兩側近於平行,星行3行,行間有分散的小顆粒狀突起.中、後足脛節彎曲.
習性捕食鱗翅目和鞘翅目的幼蟲、直翅目的若蟲等.有趨光性.
分布我國的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寧夏、甘肅、河北、山東、河南、山西、
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四川、雲南和湖南(岳陰、南縣、新化、桂東、常德)等省(市、區),以及蘇聯、朝鮮、日本.
艷步甲
體長35~左右.黑色,有監、綠、紫及銅色光澤,頭及前胸背板,鞘翅外緣紅銅色多上預、小盾片、足及腹面(前胸側板綠色)黑色,鞘翅沈突黑色,有藍綠色光澤,頭部額中央隆起.前胸背板近心形,前緣微凹,側緣弧形.後緣近於平直,基角向後下方傾斜.鞘翅長卵形,兩鞘翅未端合縫處刺突上翹,每鞘翅有6行瘤突,l,3,5行瘤突較小,2,4,6行瘤突較大,其間有不規則的小顆粒.無後翅.
習性棉田、稻田及旱地作物上捕食鱗翅目幼蟲.
分布湖北和湖南的湘陰、零陵、岳陽、桑植、道縣、寧遠、茶陵、長沙、平江、鄭縣、宜章、湘鄉、消溪、常德、黔陽、漢壽、東安、雙牌、雙峰、衡山、祁陽、衡南、郴縣,淑浦、綏寧、石門、安鄉、慈利、益陽、寧鄉、武岡、遭縣、資興、新化.
疙步甲
長35、37mm.休黑色,前胸背板篆緣、側緣及鞘翅邊緣、翅上小的疤有黃鋼色光澤.上領細長,光滑,頭部表面有粗皺,皺間有刻點.額溝自上顆基部伸至複眼前緣,複眼凸.口·須端節膨大成斧狀,端部橫截,下唇須亞端節里緣有毛2根.前胸背板心臟形,密布粗皺,最寬處在中部,基窩微凹,中線淺.鞘翅長卵形,表面凹凸不平,散布刻點,有3行大而凸的疤.疙狀凸間有一行小而密的疤突,每鞘翅5行.鞘翅有一對長而尖的尾突.腹部黑色,腹部第6節腹面密布縱向的粗皺.
分布西藏、湖南(南山收場).
中華.二步甲
體長15~左右,黑色,有光澤.口須、觸角、呂付節淺黃褐色;腿節、脛節談黃色,腹部腹板中央紅棕色,側緣及胸部腹板黑色.頭凸,複眼內沿有刻點,背面有皺紋.上領細、尖,鉤狀,外溝端部有1毛.額中央有一“八字”形紅黃色斑.觸角1、4節光潔,6、11節被絨毛.下唇須亞端節里緣毛2根.頰齒端部凹,分成2齒.前胸背板心臟形,前部1/3處最寬,側板中部狹,側板近基角處變寬.基窩大,前、後橫陷明顯.側板、前橫陷之前和後枕陷之後有粗皺刻點.背中央有細皺,中線較淺,伸達前、後橫陷.鞘翅條溝深,內有小利點溝間凸,散布稀$lJ.氛側緣刻點密·第3溝間有3個毛穴·均靠近第3條溝·足細長
分布我國華東,湖南的南山枚場、醚陵、桑植;朝鮮、日本.
梯胸螻甲
體長7、10~.身體黑亮,複眼凸;觸角長念珠狀,第2節與第3節略等長,額僅有刻點和小皺,頸與頭部被一列刻點分開,頸區光滑,唇基溝淺,唇基前緣凹.上唇毛7根.前腳背板有小刻點和橫皺,中線深.基緣中段直,斜向前方,基角處有一齒.鞘翅前半部較平,後半部凸.條溝深,內有刻點;第3溝間毛孔4個,基部一毛孔靠近第2條溝,其餘3個靠近第3條溝.第4、6腹板前緣有一橫溝,第6腹板兩側2毛孔接近.前足腿節粗,前脛節外側指狀突3個,基齒小而模糊,中脛節棘l個.
習性棲居於雜草下土層中,或田梗土中,捕食薊馬、葉蟬、一飛虱.
分布我國四川、河南、湖北、貴州、台灣和湖南(湘陰、長沙、泊羅、瀏陽、保靖、
城步、郴縣);日本、朝鮮、東南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
大鍬步甲
體一長28、43Inln.身體黑色,觸角肘狀,端部各節念側、狀,白第5節起密生黃揭色絨毛.額、唇基區多粗的淺皺,唇基溝淺,唇基中區凹.左上領墓齒粗大,端齒小,而右上穎二齒大小相近.頰齒有中脊,須表面有小疵和皺.下唇須里緣多剛毛.前胸背板略寬於頭部,前部稍寬,基緣中段略直,兩端張烈折向前方,基角有一齒.鞘翅肩角有一粗齒.條溝內有刻點,第3溝間後半郊一仃毛孔2”3個,前脛節前外緣有齒3、4個,中脛節端前二棘.
習性農田石下和堤土中挖穴隱居,捕食蛤蟠及鱗翅目幼蟲.
分布我國東北、西藏、湖南(平江).湖北、福建、雲南、台i夸;I一l木、朝鮮、尼泊爾、印度、印度尼西亞,印度支那.
二棘鍬步甲
體長19mm左右.身體黑亮,觸角念珠狀,自舉5一協起密生黃褐色絨毛.頭頂有小刻點,第立6卷第4期鄭瑞豐等湖南步甲記述(I)37土仲額側縱溝較深,縱溝不多於6條,一F唇須亞端節里緣毛3、5根.前胸背板側緣前段彎向前,基角處有一飩齒.前胸背板表而光滑有淺皺.鞘翅肩角有一鈍齒,條溝內有刻點,溝間散布稀橫皺和網紋.第3溝間後半部有毛j’I2個.前脛節3齒;中脛節2種.角凸
習性棲居草堆下,捕食鱗翅目幼蟲.
分布我國四川,湖北,浙江,台灣,雲南和湖南的岳陽、湘陰、泊羅、澄縣、常德、益陽、慈利、長沙、瀏陽、湘鄉、洞口,邵陽、江永;口本,印度支那.
赤胸梳爪步甲
在江蘇省廣泛分布於小麥、棉花、玉米、豆類及各種早生蔬菜等農田;是多種蚜蟲、鱗翅目幼蟲、卵和縷蛤等的重要捕食性天敵。該蟲在國內未見系統研究的報導。我們對該步甲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初步觀察,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生活史
赤胸梳爪步甲在江蘇揚州地區一年發生一代,多數以老熟幼蟲在土深5om左右處越冬,翌年4月份化蛹。瑰月成至5月初戍蟲初見,一般5月中旬為成蟲羽化高峰期,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在陰涼的環境中越夏,8月底至9月初成蟲開始交尾,9月上句初見卵,10月上旬為產卵高峰期,1倒:底至11月初產卵墓本結束,成蟲陸續死亡。
生物學特性
成蟲
(1)棲息場所:白天,!戈蟲多棲息於旱作物地及旱田周圍的草叢間、瓦礫中、殘草堆下、樹林邊及休閒地處。夏季,日高溫不超過30℃時,成蟲潛伏在較疏鬆濕潤的土壤淺層、磚塊等下面,隱蔽活動;日最高溫度超過32℃,成蟲趨向樹陰、屋背等避陽潮濕處休眠越夏。
(2)活動及取食動態:赤胸梳爪步甲性兇猛,動作敏捷,搜尋力強。每分鐘可爬行6~7米,能捕食體型較大的昆蟲,如蟠蛤等。據室內觀察,成蟲種間很少自殘,但雄蟲有食卵習性。成蟲有群集性,‘般每群不超過20頭。成蟲飛翔力弱,但對鹵素燈、黑光燈有較強的趨性。
在麥田連續觀察,赤)l@梳爪步甲為夜出性昆蟲,在晚上7:10左右,當光照強度下降到2.4Lux以下時,成蟲開始外出活動取食,從地面爬上麥桿、麥葉、麥穗上捕食麥蚜。以麥穗上為最多,並能在麥芒間潛行覓食蚜蟲。成蟲整夜活動,活動高峰在晚上9,00~10,00。飽食後,活動顯著緩慢。黎明來臨前,光照強度上升到2.4Lux以上時(5月中旬在早晨5:10分左右),則鑽人田間琉訟淺層王內或其它隱蔽地方,度過白天。
(3)食性與食量:室內飼若拜口寶外調查證明,成蟲取食各種蚜蟲、鱗翅目幼蟲、蛹、卵及縷蛤、螃嘈、山藥葉蜂幼蟲等活體,不食死蟲。不食植物,但偶爾,飢餓時食鮮嫩番茄汁液。赤胸梳爪步甲咯食麥蚜、棉蚜和粘蟲幼蟲、卵,其次菜青蟲、蟒蠟、蟠姑若蟲、蓑蛾
幼蟲。赤胸梳爪.步甲食從甚大,一頭成蟲平均每天可食蚜蟲150多頭,最高達180多少、,食老熟菜青蟲1.5頭左右,食非洲蛾姑l一名頭。
(4)交尾、產卵:赤胸梳爪步甲均在晚上交尾,井能多次交尼。成蟲夜間產卵,卵產於較疏鬆和濕潤的土層或_!二表,以單產為主,少數2一4粒粘結成塊。產卵前期15天左右,產卵期25一70天,據室內觀察成蟲產卵呈最少13竺,最高達70粒左右。
(5)性比:在田IhJ以L機抓了獲成蟲108頭,逸七中雌蟲為55頭,雄蟲53頭。
(6)耐肌餓力:成蟲耐飢餓力很強,習弓化後一個月左右的成蟲不餵飼食料,仍能存活,最長達44天。
(7)溫度對成蟲的影響:成蟲在不同溫度下飼養,5~32℃成蟲均可活動,最適溫度為18~25℃。當溫度高達32℃以上時就停止取食,最高致死溫度為37.5℃。當溫度為5℃時活動遲緩,不取食。最低玫死溫度為一呂℃。據室內觀察,卵自天、黑夜均能孵化,孵化受溫度影響較大,孵化率:9月中句(平均溫度21.3℃)87.8%,10月中旬(平均溫度15.1℃)62.1%,10月下句(.平均溫度12.5℃)40%。11月上句以後,卵不孵化。
3.幼蟲初孵幼蟲即可取食蚜蟲及鱗翅目幼蟲、卵。幼蟲密度大時,常自殘,尤共在食料缺乏時,幼蟲還噬食未孵化的卵。室內試驗,在loooem“土裡,卵的密度100粒時,孵化率為22%,幼蟲的存活率31.82%;卵密度為20粒時,孵化率80%,幼蟲存窗l斤率可達75%。
4.蛹赤胸梳爪步甲的老熟幼蟲均在土下scm左右處,作土室化蛹,蛹極為嬌嫩,如破壞蛹室,蛹易死亡。
赤胸梳爪步甲在江蘇省分布普遍,該成蟲的羽化高峰是5月中句,羽化後」一2夭即可取食,適位麥穗蚜的發生盛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以抑制蚜害。高溫乾旱或土壤含水量達飽和,以及冬春耕翻地均不利於赤胸梳爪步甲的生存、繁殖、越冬。因此,赤胸梳爪步甲的生境應儘量加以保護。
粗點小螻甲
成蟲體長5.6毫米,赤褐色,觸角、口須和足黃褐色,腹面赤褐色。鞘翅表面分布深色斑塊。複眼小、低平。觸角念珠狀,伸到前胸基角附近,第2節較第3節略長。頭頂刻點粗大,額區的長形凹陷中著生粗刻點。唇基溝的中段不明顯,在中段兩端的起點處各有一淺凹;唇基中葉與側葉幾乎癒合,中葉的前緣凹;唇基中葉後區和額前區間有大、小刻點,側葉與額板交界處具一個較明顯的淺切刻(圖2)。上唇前緣平直,剛毛7支。額區基部膨大;頸部前側區刻點粗糙。前胸背板中線寬而深,散布橫皺紋和刻點,刻點組成“y”形紋(有時不完整);前橫溝被中線切斷,前角不突出,基緣中段凹入,在基角處有1飩齒伸出。鞘翅基部寬2毫米,肩角扁圓,突出,條溝深,溝內具刻點;溝間凸,第3溝間的4個毛孔都靠近第3條溝、第3、5、7溝間的端部接近並構端脊,第8溝間的基部呈脊狀。前、中胸前側片、後胸腹板側區和前側片、第2一6腹板多粗刻點;第6腹板末端每側的2個毛孔分離,前足腿節腹面的基部一半呈脊狀、無溝(圖3):前足脛節指狀突3枚,基齒弱:中足脛節外緣有幾支長毛,末端前著生1小棘。
分布:印度(科博海拔400嘆地區)、緬甸(海拔21。。一250。呢地區、多納山等地)、馬來亞、蘇門答臘山區,四川(重慶北倍、綺連)。
紅怠步甲
雄蟲體長5.5毫米,雌蟲體長4.5毫米,黑亮。口須、觸角,前胸側緣和鞘翅黑亮,側緣至端緣和足淡褐色或黃褐色,__第一溝間的基部常為紅色,一有時全為黑色。複眼凸、上頰傾斜。觸角絲狀,伸到前胸基角附近,從第3節起絨毛較密。頭部凸,背面光滑,額溝斜伸向複眼。上唇前緣平直或凹入,上愕頂端呈正常的彎鉤狀;中唇舌頂端圓形,有時平截。前胸背板最寬處在中部或稍靠前方,前角寬圓(圖7),角頂附生幾根纖毛;側緣達到基角前不向內凹入,基角寬圓,基窩較深,窩內、外分布稀刻點,側區和基區多刻點。雄蟲鞘翅基部寬2.3毫米,雌蟲寬1.9毫米。肩角鈍,有時可見幾支纖毛;條溝淺;溝間平,第3溝間後部三分之一處有1毛孔靠近第2溝間;緣毛孔6+8或6+4十2+2。腹部第2、3腹板中區絨毛密,雌蟲第6腹板端緣剛毛2對,雄蟲1對。雄蟲前足第1一4蹌節擴大,中足第2一4蹌節稍擴大,擴大的蹌節腹面被粘毛,第5蹌節腹側緣各有1支毛。
分布:日本;四川(重慶北倍、臥龍自然保護區)。
四川北磅,燈下,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
斷點婪步甲
雄蟲體長11.8毫米,雌蟲長11.5毫米,黑亮。口須、觸角和足黃褐色;前胸背板側緣、鞘翅側緣紅色;腹面黑色,局部紅色。複眼凸;觸角絲狀,伸到前胸基角附近。頭部凸,背面光潔或僅有弱刻紋,上唇前緣平直或略凹入;頰齒粗。前胸背板最寬處在中部略靠近前方;前緣中段緣邊消失,前角圓,微凸突;基角鈍圓(圖4);胸面光滑無毛,側區多淺刻紋;基區密集粗大刻點,但中段被一光滑區分隔斷(此光滑區可有淺橫皺)。雌、雄蟲鞘翅基部寬4毫米,肩角鈍,頂端的小齒不明顯,端角寬圓,端角前的翅緣向內凹入淺;條溝內無刻點,溝間略凸,表面光滑,僅第9溝間散布稀疏微毛,翅側緣區和端緣區小刻紋清晰。後足腿節近後緣剛毛3一4支,前足脛節前外緣刺4一5枚,距側端緣不凸突呈齒狀,常為鈍角或弧形。雄蟲中足第1蹌節腹面的粘毛不明顯(Habu描述有粘毛1957),第5附節腹側緣毛各7一8支,基部的毛極弱。
分布:日本,四川(古藺、西昌)。
四川(古藺白沙),海拔900m黃同陵;
四川古藺赤水河,海拔600m的柑桔園內,黃同陵。
等附列毛步甲
雄蟲體長11.5毫米,黑亮。前胸背板和鞘翅閃虹光,觸角和足褐色,腹面紅褐色稍顯虹光。複眼大而凸突,內側皺紋清晰;觸角絲狀。頭部凸,背面光滑或僅有小刻紋,額溝較深,但在達到複眼之前逐漸變淺。上唇前緣平直或稍凹入;下唇須端節明顯短於亞端節。前胸背板在中部稍前方處最寬,前緣的緣邊雖在中段減弱,但仍然明顯完整,前角圓突;基角鈍或稍向側緣突出(圖6),基區和側溝內刻點稠密,基區刻點連續,不中斷,頂區和側區刻點較稀疏;中區橫列皺紋,基窩較深。鞘翅基部寬4.5毫米,肩角鈍,頂端著生1齒突;翅端角圓形,端角前的翅緣稍向內凹入多條溝內無刻點,溝間凸,在第3溝間的端部三分之一處有1毛孔。前足脛節背面無縱溝;蹌節背面光滑;雄蟲中足第1蹌節腹面頂端部分被覆粘毛,後足蹌節長度之和與頭部等寬或略短;第5蹌節腹側面各有毛3或4支。
分布:日本;四川(雷波)。
四川雷波
短附列毛步甲
雄蟲體長8.1毫米,雌蟲體長8.5毫米,褐色或黑色,光亮。鞘翅閃虹光。口須黃褐色,觸角、足、前胸背板側緣和鞘翅邊緣紅褐色,腹面紅黑色。頭部凸,背面無刻點,側區散布橫紋,額溝清晰,並延伸至額側溝處;觸角絲狀,可伸達前胸背板基角之後。上唇頂端略凹入,下愕須亞端節短於端節、唇須亞端節與端節近於等長,須齒粗短,頂端圓形。前胸背板凸,最寬處在中部稍前方;前緣稍凹入,緣邊中段較明顯或消失,前角凸園;側緣在達到基角前稍向內陷入,緣毛位於最寬處的側緣上,基緣近於平直,僅兩端稍傾斜向前,緣邊完整;基角直,頂端稍側向凸出(圖5);胸面側頂區僅有稀刻點,基區刻點密集,、中線不伸到前緣,而接近基緣,前、後橫溝淺,基窩較深。鞘翅凸,雄蟲基部
寬8.1毫米,雌蟲寬8.5毫米,兩側緣近於平行;肩角頂端的小齒不明顯,端角圓形,條溝內無刻點;溝間較凸,在第3溝間端部三分之一處有1毛孔靠近第2條溝。雄蟲中足第1蹌節腹面頂區被覆粘毛,後足蹌節長度之和明顯短於頭部的寬度,第1蹌節長約為第2節的1.5倍;第5蹌節腹側緣各有毛3支。腹面局部散布刻點,第2、3腹板中區纖毛較密。
分布:日本;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海拔250om,
脛溝列毛步甲
雄蟲體長9毫米,黑色、發亮。鞘翅閃虹光,觸角、口須、前胸背板側緣、鞘翅側緣至端緣和足黃褐色,腹面暗紅褐色。頭部凸,背面光滑,僅眉毛區有小刻紋,額溝淺,在達到複眼之前逐漸變得模糊。複眼大而凸突;觸角絲狀,略伸過前胸背板基部。上唇前緣較平直;下愕須和下唇須亞端節均稍短於端節;頗齒粗,頂端窄圓。前胸背板略凸,最寬處在中部稍前方;前緣淺凹入,緣邊較完整;前角寬圓,較凸出;側緣有緣邊,緣毛位於最寬處,基緣稍平直,有緣邊,基角呈角狀或稍圓;胸面頂區刻點密布,側區刻點稀疏,基區刻點稠密而清晰,此刻點區在中部不被光滑區隔斷,中線不伸到前緣,只達到基緣;前橫溝較後橫溝為深。鞘翅凸,基部寬3.5毫米,中部最寬,肩角圓助形,頂端無小齒,端角較圓,端角前的翅緣向內凹入淺,條溝內無刻點;溝間凸,表面無刻點,小刻紋極弱,第3溝間後端區有1毛孔靠近第2條溝。前足脛節背面縱溝清晰。雄蟲中足第1蹌節腹面端區無粘毛。後足蹌節長度之和略短於頭部的寬度,第5附節與第1蹌節近於等長或略長,第5附節腹側緣各有毛3一4支。
分布:日本;四川(重慶北磅)
綠步甲
綠步甲Carabus smaragdinus (Coptolabrus) Fischer von Waldheim 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 步甲科Carabidae 步甲族Carabini 步甲屬Carabus,是一種有重要利用價值的捕食性天敵昆蟲資源,在國內分布於北方大部分省份,在國外分布於西伯利亞的東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及韓國。該蟲營捕食性生活,主要以蚯蚓為食,對維護生態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綠步甲除能捕食蝸牛、蛞蝓等軟體動物外,還能捕食多種鱗翅目昆蟲如粘蟲Mythimnaseparata(Walker)、柞蠶Antheraea perny Guérin-Méneville。綠步甲身體碩大並披有紅綠色金屬光澤,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深得昆蟲收藏者的喜愛。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雄性 32.8±1.5 mm,雌性36.7±2.3 mm ,體寬雄性10.3±1.0 mm,雌性11.3±1.6 mm。頭、前胸背板紅銅色,有金屬光澤;口器、觸角、小盾片及蟲體腹面黑色;鞘翅綠色,個別個體紅銅色,有金屬光澤;鞘翅瘤突黑色。頭較長,後頰長;額中部隆起;顎須和唇須端部斧狀;觸角第1~4節光滑,第5~11節被絨毛。眼小,稍突出。前胸背板略呈心形,兩側在中部之後略變狹。鞘翅長卵形,基部與前胸基部近等寬,兩側中後部漸膨大,之後變窄,端部2枚刺突並向上翹起;鞘翅一級行距瘤卵圓形,長稍大於寬;二級行距瘤近圓形,隆起程度稍低於一級行距瘤;三級行距瘤不明顯,僅為一些不規則的小顆粒。足細長。雌、雄蟲的主要區別是:雄性前足第1~3跗節較雌性寬大;雌性個體一般比雄性大。
卵:淺黃色,長橢圓形稍彎曲,長7.1 mm,寬3.8 mm。卵殼韌而軟。孵化前半透明,裡面可見蠕動的幼蟲。從有胎盤跡象到孵化僅需若干個小時。
幼蟲:初孵化幼蟲體長11.1 mm~13.4 mm,寬5.2~6.0 mm;老熟幼蟲體長38.3 mm~44.2 mm,寬10.1~12.0 mm。體軀扁平,背面及腹面均為黑色。略具藍色光澤。中胸略長於前胸,腹部各節漸短,均略短於中胸,腹節末端有兩個尾刺。胸足3對,後足略長於中足,中足略長於前足,每足前端有爪2個。
蛹:體長24.3 mm,體寬9.7 mm。初化蛹時乳白色,後為淡黃色。體軀稍彎曲,呈橄欖形。
年生活史
該蟲在山東嘉祥地區1年2代,以成蟲在土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及6月間有少數成蟲出土活動,7月上中旬開始大量出土捕食害蟲、交配產卵,在發生盛期產卵於土中,1周后卵孵化為幼蟲,8月上中旬老熟幼蟲在土中做土室化蛹,8月中下旬羽化為成蟲後出土。9月中旬越冬成蟲與當年成蟲開始繁殖產卵,1周后卵孵化為幼蟲,10月上中旬老熟幼蟲做土室化蛹,羽化出的成蟲在土室中越冬,不再出土活動)。
生物學特性
成蟲:蛹羽化前上顎和足變成黑褐色,體軀和前翅呈淡黃色,1天后呈成蟲狀。剛羽化出的成蟲體壁柔軟,出土 2 d 後開始捕食,進食1周后逐漸硬化,約1個月後達到性成熟。
成蟲盛期在7月至9月,一般在16:00開始活動,以19:00至23:00活動最盛, 24 :00 後活動減少,至次日下午,大部分時間潛藏於枯枝落葉、鬆土或雜草叢中。成蟲還有較強的趨光性,在黑光燈和電燈下可誘得一定數量的成蟲。自10月份後,隨著氣溫逐漸下降,成蟲做土室越冬。
在食物匱乏時,交配後的雌蟲會將卵產於土表的卵吃掉,也會取食自己的幼蟲,以補充營養。
交尾多在傍晚19:00以後,在雜草間、枯枝落葉下或土表上進行。交尾形式為雄蟲伏在雌蟲背上。交尾後第 2~4 d 開始產卵。成蟲產卵時先將產卵器插入土中做1土室,將卵產於其內;有的雌蟲產卵時鑽入土中產卵。每頭雌蟲產卵6~10粒。
當成蟲受到驚擾時會從尾部噴出酸性液體,以防禦敵害。
經2年的室內外觀察,除文獻記載的成蟲捕食粘蟲Mythimna sparata(Walker)、柞蠶Antheraea perny Guérin-Méneville 外,還捕食蝸牛,殘疾的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短額負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var和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 L.幼蟲等。
卵:成蟲將卵產在3~125px深的土壤中。在地溫為25℃時,經過 8 d 孵化為幼蟲。當土壤含水量為15%~25%範圍內孵化率較高,約為80%,土壤過乾或過濕均不利於卵的孵化。
幼蟲:大部分時間潛藏於淺土層中,一般在夜晚捕食,也有少數白天捕食。幼蟲在7月上旬開始發生。在平均溫度為25℃時,1齡幼蟲經4 d第一次蛻皮,進入2齡;2齡幼蟲食量漸增,發育很快,到第13~15d,體軀長至最大,此後不再進食,行動緩慢,尋找粘性土壤,然後鑽入,在4~150px深的土中做圓形土室,在裡面不吃不動,約過15 d後化蛹。孵化和每次蛻皮後的蟲體為乳白色,很快變為褐色,最後為亮黑色。大部分幼蟲於土中蛻皮,也有的在雜草枯葉中。每次蛻皮前後的幼蟲均行動緩慢,不尋找食物。1齡幼蟲捕食1~2個蝸牛,2齡幼蟲捕食7~10個蝸牛。幼蟲在食物匱乏時會自相殘殺。
蛹:淡黃色,在土溫約(深4 cm) 25℃時,化蛹後第7~8 d ,胸部背面出現裂口,成蟲由此處羽化。
養殖技術
種源獲取
(1)野外採集。越冬的綠步甲成蟲一般於每年的5月中下旬出土活動,7月中下旬為發生盛期,此期為人工捕捉的最佳季節。綠步甲喜陰涼、潮濕的環境,枯枝落葉較多的樹林、植被茂密的山背面、磚頭下等處是捕捉的理想場所,也可用巴氏罐誘法進行誘捕。但綠步甲屬天敵昆蟲,能捕食多種害蟲,因此同一地點不宜濫捕。(2)聯繫已有種蟲大群體的科研院所或綠步甲養殖場購買,但由於科研教學單位一般沒有建立生產群體且綠步甲養殖場在全國也極少,因此,種源主要靠野外採集來獲取。
養殖設施
(1)飼養房最好建於地勢較高、陰暗、潮濕、安靜的地方,閒置房屋、舊廠房均可利用,如進行規模化養殖,以建造溫室大棚為好。繁殖池則用長100厘米、寬60厘米、深50厘米的水泥池,內鋪20厘米厚的園土,上鋪落葉、瓦片或雞蛋殼,以模擬其自然自下而上環境。(2)低齡幼蟲用小玻璃瓶單頭飼養,內放2 厘米厚、透氣性較好的土壤,也可用苔蘚、紙巾等代替土壤。飼養時要特別注意保濕。(3)老熟幼蟲單獨放於15厘米高的器皿中,內鋪10厘米厚的黏土,置於黑暗的環境中待其化蛹。
食物來源
綠步甲蟲最愛捕食蝸牛,水生蝸牛如耳蘿蔔螺,陸生蝸牛如白玉蝸牛,或蝗蟲等大型昆蟲的內臟。成蟲的食物來源很廣,蝸牛、蝗蟲、黃粉蟲均可,每星期還需放些萊果、香蕉等水果給其補充水分、維生素等。
環境條件
飼養以溫度26℃、空氣相對濕度50%~60%為最佳。溫度低於20℃時,綠步甲的活動能力明顯減弱,高於30℃,則幼蟲的殘廢率會增加。幼蟲需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成蟲生存環境過濕,則易生蟎蟲。
注意事項
(1)綠步甲吃剩的食物要及時清理,以免滋生細菌、蟎類。(2)對處於繁殖期的綠步甲要投放高蛋白的食物,如蝸牛、黃粉蟲、玉米螟等,不要餵食高水分、高糖分的水果。(3)老熟的幼蟲應放於黑暗的環境中使其化蛹。
發展前景
綠步甲是農田的重要捕食性天敵,其成蟲、幼蟲的搏食能力強,行動敏捷,特別喜食蝸牛、鱗翅目幼蟲,也取食蠐螬、蝗蟲等。實驗觀察,1齡幼蟲一天可捕食1~2個蝸牛,2齡幼蟲一天可捕食10~12個蝸牛,成蟲可捕食2~4個蝸牛或2個東亞飛蝗成蟲,因此,利用綠步甲防治農田害蟲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此外,綠步甲色彩艷麗,可以加工成琥珀等工藝品,市場需求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