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推進車,是一種利用滾動摩擦力原理,適宜在雪地、泥地等惡劣地形行駛的特種車輛。最早於1868年美國發明家Jacob Morath提出設計概念。1907年,美國人James和Ira Peavey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螺旋推進車。由於這種車輛不能在平坦路邊行駛,且耗油太大,所以未能得到推廣。至今,螺旋推進車只在少數地區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螺旋推進車
- 發明時間:1868年
- 發明者:Jacob Morath(美國)
- 屬性:特種車輛
- 適宜地形:沼澤、雪地、泥地等惡劣地形
發展歷史,行駛特點,
發展歷史
自從人類發明車輪以來,人們就一直想找出一個新方法從A點移動到B點。最開始是一個英國發明家Richard Lovell,他提出了連續推進方式。1868年,美國發明家Jacob Morath設計出了這個方案的雛形:使用螺旋推進的車輛。當然當時沒有得到其他人的認可。
螺旋推進車最初是作為一種農業機械與世人見面的。1907年,美國人James和Ira Peavey製造出了這輛螺旋推進車,當時打算用它在緬因州幫助運送砍伐下的木材。1929年設計出來的螺旋雪地車----其實是一種用來拖運木材的拖拉機。這輛車當時被證明效果非常好,相當靈活,動力強勁,因為螺旋推進的車輛可以順利通過任何混雜雪和軟泥的惡劣條件。不必擔心它像一輛履帶車那樣被困住,因為這種車運動部件很少,可靠性很高。
由於蘇聯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積雪覆蓋,沼澤眾多,所以二戰時,蘇聯也曾研製螺旋推進車。不少都落入德國人手中。二戰之後,蘇聯方面仍然繼續研究螺旋推進車,並使之逐步實用化。比如,SHN-1型全地形車,它平時由專用卡車背負。執行任務時,由卡車上攜帶的吊裝設備將其釣離車廂放置地面,然後它就自行展開行動。蘇聯人設計它是為了尋找掉落叢林的衛星以及飛船返回艙。蘇聯發明這種車輛是為了應對其多變的地形和惡劣的氣候。在西伯利亞的確需要這樣的車輛,但它能夠做的也只有這些了。它可以走崎嶇的路面卻走不了平坦的路面,此外,它太笨重了,行進過於緩慢,而且它還非常費油。
二戰後,美國人同樣不甘落後。螺旋推進車超過履帶車的優點是可以輕鬆實現水陸兩棲的性能。因為螺旋筒可以是空心的,所以可以當做浮筒。越戰期間克萊斯勒公司實驗過一輛螺旋推進車,不過沒能獲得美國陸軍的項目投資。
最令人稱道的螺旋推進車是由Joseph Jean de Bakker’s製造的。在1960年,荷蘭發明家製造了一輛 Amphirol螺旋推進車。這輛車跟其他螺旋推進車比起來有很多的改進,能靈活的穿越沼澤、水潭和其他複雜的地形,還能橫向移動,其他任何履帶車輛或者輪式車輛都無法做到。
行駛特點
螺旋推進車有明顯的優點也有明顯的缺點:與普通車輛剛好相反,螺旋推進車道路環境越是惡劣,它的適應性越好,且磨損越小。沼澤,冰面,丘陵,叢林,雪地,它最適宜行駛。反之,它到了平整地面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容易毀壞路面,或者很快磨禿了螺紋。 如果是鬆軟或含水的路面上,機動力應該會比履帶式高。其實它僅僅是在滑行。雙螺旋產生了直線向前的動力,但同時還要克服圓柱體著地後的摩擦力,重心調節也不穩。所以,螺旋推進車也不是哪裡都能去的。它是一種特種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