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螭金篆
- 屬性:古代象形文字之一
- 出處:《說文》
- 意義:崇龍之意
- 傳說:宗溯女媧、伏羲氏人首蛇身
- 傳承人物:道教藝術家道子張晉
簡介,出處及考證,
簡介
螭金篆,古代象形文字之一。宗溯女媧、伏羲氏人首蛇身之傳,乃崇龍之意也。書纂雲“庖犧氏獲景龍之瑞命臣飛龍氏造其書,其文乍疏乍密、趨長形短,亦有天矯空際之狀。”庖犧氏亦有伏羲氏之稱,實為一族承傳也。圖紋、文字飾以螭龍之形,其淵源遠矣,應成於商周、盛於七國,尤吳越傳廣。以金錯之法制於兵刃、禮器,後人不識,以鳥蟲書統稱之,實謬之甚遠矣。留傳下來的代表性文字為1961年山西萬榮縣廟前村后土廟附近賈家崖出土王子於戈(現藏山西省博物館)上銘文。而今獨有道教藝術家道子張晉擅長。
出處及考證
《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
《新華字典》:螭<名>(形聲。從蟲,離聲。本義: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 同本義[hornless dragon in ancient folklore]。古代建築或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紅樓夢》又如:螭頭(古代鐘鼎禮器、碑額、殿柱、殿階及印章等上所刻的螭形花飾);螭龍(傳說中無角的龍);螭蟠(如螭龍盤據);螭虎(龍與虎。比喻勇猛的將士) 。
古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虬龍,無角的叫螭。《廣雅》云:“有角曰虬,無角曰螭。”
《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蛟龍、赤螭”之載,其中“赤螭”一詞顏師古註:“文穎曰:‘龍子為螭。’張揖的注釋稱:‘赤螭,雌龍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螭魅”之載,其中“螭魅”一詞的杜預注稱:“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
《左傳·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魎,莫能逢之”之載,其中“螭”字,據注家稱:“螭,山神,獸形。”如淳曰“螭,山神也。”
總結多種說法,大致歸納如下:
一說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的一種,也稱蚩尾,為水精,是一種海獸,可以防火。漢武帝時有人進言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
一說其為龍生九子之一,為第二子,古書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也可壓火災。)
一或說其為雌龍,頭上無角。
一說其為山神,作獸形。古有螭虎之名,據當代道教藝術大師張晉道長(道子張晉)的說法,螭虎應作為獨立的名詞,其原形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爬行類動物,如蜥蜴。比如壁虎,亦被稱作虎。其他諸如:螭龍、蟠螭、螭吻、螭魅等,均各指其事,不能混為一談。
從諸多文獻、文物等資料來看:有關螭的記述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族時代對龍圖騰的崇拜。螭的圖形及使用,至少在戰國時代已經進入相當成熟的階段。
戰國時期,螭的形態作為裝飾經常被用作禮器、祭器、玉器、樂器的圖紋,其特徵是:大鼻。貓耳(或稱虎耳。大多數耳朵造型方圓)。圓眼,眼尾稍有細長線。虎耳下方有分叉之角,呈鹿角狀,捲曲為勾雲,角上刻二陰線紋以示角質紋。身軀似龍,四肢,肢腿線條彎曲,腳爪向上微翹,下分二爪。尾長,尾端呈珠形,體中粗突,自肩至尾,扭曲自然有力。體上有捲雲紋,尾陰刻絞絲紋,尾端呈珠形。用曲折的弧形線,把關節主要活絡胛骨盡情地表現了出來。附帶紋飾一般都用陰線勾勒,其中有彎茄形滴水狀的陰刻紋。在這種紋飾中又有一道、多道的細劃線,尾部有陰刻線呈絞絲狀,使整個蟠螭紋顯得生動有趣。
到了漢代,螭紋的造型為:眉向上豎,並往內鉤,眉毛淺,若隱若現,柔中有剛。元明時代仿漢代蟠螭的造型,眉毛深、粗、生硬,不像漢代細緻生動。鼻樑中出現細線劃紋,漢代蟠螭形身體和戰國的大同小異,但是出現了有兩個捲雲紋所組成的尾巴。
螭形圖案,不僅以絕美的造型被古代鐘鼎禮器、樂器、玉器、印章紐頭等器物用作花飾,更因其形態威猛,有“辟火”之神能,被廣泛地用在古建築物的造型和裝飾之上。如:排水口的獸形裝飾,稱為螭首散水;檐翹起的部分,稱為螭吻;更常見於碑額、殿柱、殿階等處。
1961年,山西萬榮縣廟前村后土廟附近賈家崖出土王子於戈一雙(現藏山西省博物館)。其援、胡部有錯金之銘,張頷、商承祚等先生均有專文考釋(《文物》1962年第4、5期合刊,《學術研究》1962年第3期),並釋文曰:“王子於之用戈”。戈銘“用”字,其下附飾鳥形。其餘諸字,雖未盡頭粗,然皆尾細、腹團圓, “王子”二字,其所附飾,則與鳥形有異。覆審其形,首部上顎較長,吻端上翻,口吐長舌。其貌與吳王光鑒及同時期青銅器上所鑄吐舌螭龍的首部,最為接近。惟頸部以下,略飾鳥禽之形。
螭金篆,古象形文也,宗溯女媧、伏羲氏人首蛇身之傳,乃崇龍之意也。書纂雲“庖犧氏獲景龍之瑞命臣飛龍氏造其書,其文乍疏乍密、趨長形短,亦有天矯空際之狀。”庖犧氏亦有伏羲氏之稱,實為一族承傳也。圖紋、文字飾以螭龍之形,其淵源遠矣,應成於商周、盛於七國,尤吳越傳廣。以金錯之法制於兵刃、禮器,後人不識,以鳥蟲書統稱之,實謬之甚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