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生活在南美洲的奇特螞蟻叫做Allomerus,棲居在熱帶雨林的樹枝上。它們用特殊的真菌將植物纖維粘在一起,在樹枝上建立一個類似海綿結構充滿多孔的陷阱平台,不動聲色地等待獵物的出現。
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種橘黃色小螞蟻,雖然只有2毫米長,卻擅長集體圍獵,甚至體型較大的昆蟲也難逃它們的圍捕殺戮,它們總是設下陷阱靜靜地等待獵物的到來,一場“十面埋伏”即將上演……
螞蟻懂得設定陷阱,集體圍捕體型大大超過自己的昆蟲。
一旦昆蟲不經意落在它們的陷阱上,無數螞蟻便在洞孔中緊緊地咬住昆蟲的肢體和觸角,最終將昆蟲折磨得無力反抗,然後無數螞蟻蜂擁而上將獵物瓜分。利用這種陷阱,螞蟻們能捕殺比它們大許多倍的昆蟲。
這種奇特而可怕的圍獵方法是由法國科學家研究小組在南美洲熱帶雨林中最初發現的,科學家們表示,這是首次證實螞蟻會通過設定陷阱進行集體獵殺。研究小組已經將最新研究成果發布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中。
科學家無意發現,充滿孔隙的“樹枝”竟然是螞蟻布下的陷阱。
據悉,這個研究小組一直在研究螞蟻與植物之間的微妙關係,他們發現亞馬孫河流域金殼果科植物上常有這種帶菌類塗層的螞蟻陷阱,這種由螞蟻精心設計的陷阱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好像是乾枯充滿孔隙的樹枝。
傑羅姆·奧里維爾是法國土魯斯大學的一位生物學家,也是該研究小組的核心成員。他表示在此之前,這種菌類外表塗層的陷阱並未受到他們的重視和注意。
後來,當他發現一些比螞蟻大許多的昆蟲屍體被伸展地貼在一些乾枯充滿孔隙的“樹枝”上,這才意識到這些乾枯充滿孔隙的“樹枝”可能是小型動物的捕食陷阱。奧里維爾說,“當我們仔細觀察這種陷阱時,竟然看到在陷阱的洞孔里都暗藏著螞蟻,它們的頭部正面朝向洞口,把下顎張得很大,等待著獵物落入陷阱。”
不管體型大小,只要落在陷阱上,等待昆蟲的只有死路一條。
奧里維爾說,“這些暗藏殺機的螞蟻十分可怕,凡是被偽裝陷阱所矇騙的昆蟲只要棲息或爬在陷阱上,可憐的昆蟲將在短時間內被螞蟻殺戮!在觀察中,我們很難看到一些體型相對小的昆蟲的屍體,如蚊子、蒼蠅等,相信它們一落入陷阱就被殘忍的螞蟻迅速肢解。”
而那些體型較大的昆蟲,如蝗蟲、毛毛蟲、蜘蛛等,落入陷阱之後無數螞蟻在洞裡緊緊咬住它的肢體,讓這些昆蟲飽嘗“拷問架”上的各種酷刑。
螞蟻在植物枝幹上建造陷阱也起到了保護植物的作用。
生活在南美洲的這種奇特螞蟻將它們的陷阱建造在植物的枝幹上,螞蟻們不僅將植物枝幹作為獵殺昆蟲的戰場,而且還與所在植物存在著一種互利關係。奧里維爾解釋稱,螞蟻在植物枝幹上建造陷阱捕殺昆蟲,同時,螞蟻們也起到了保護植物的作用,避免植物遭受食草昆蟲的侵犯。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昆蟲學者大衛·瓊斯稱,在神秘的自然界之中,許多種類的螞蟻與某些植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係。螞蟻幫助植物驅趕草食昆蟲,作為回報,植物為螞蟻提供棲息生活居所。
真菌為螞蟻提供陷阱黏合劑,自己也能得到螞蟻的“悉心照顧”。
此外,善於圍獵的南美螞蟻還與菌類存在互助關係。螞蟻精心“培育”著一種特殊的真菌,然後將其轉變成一種菌霉作為建造陷阱的黏合劑,進一步加固它們的陷阱。作為一種回報,螞蟻“悉心培育”這些真菌,也可以讓它們免遭入侵者的破壞。
南美洲螞蟻是培育真菌的高手,這種真菌不僅可以分解螞蟻體內無法消化的植物纖維,還被螞蟻利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據了解,食葉蟻在土壤中培育真菌,這些真菌生長在樹葉花瓣作為肥料的土壤之中。
對於這種善於圍獵的南美洲螞蟻,研究小組認為真菌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為螞蟻提供蛋白質,滿足螞蟻的身體發育需要。昆蟲是螞蟻很好的蛋白質吸收來源,真菌可以將這些蛋白質轉變為氮,氮是螞蟻產生毒液、滋養螞蟻幼蟲以及加固螞蟻表皮的重要營養成分。
螞蟻群落上演“十面埋伏”。
除南美洲螞蟻之外,一些生活在喬木中的螞蟻也擅長運用團體埋伏的策略,在獵物跳出或飛離包圍圈之前將其圍捕。瓊斯稱,這是一個整體有組織的獵殺技術,舉個簡單的例子,螞蟻們通常使用的一種圍捕策略:許多螞蟻靜靜地藏在樹葉下面,這些螞蟻有可能是一個很大的獵殺戰鬥隊伍,一旦昆蟲落在樹葉上面,螞蟻們迅速從樹葉下面衝出來,在昆蟲逃離埋伏圈之前將其圍捕獵殺。
以上這種方法是螞蟻最普通的團體獵殺策略,然而,科學家們認為現在所發現的南美洲螞蟻懂得建造陷阱誘捕獵物實屬首例。瓊斯指出,除了蜘蛛編織一個網捕殺昆蟲之外,我真是很難想像,其他的動物也懂得建造陷阱集體捕殺落入圈套的昆蟲和節肢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