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粗根狀莖。葉均基生;葉片草質,兩側不對稱,卵形、寬卵形或近圓形,長4-10厘米,寬3.5-11厘米,頂端急尖或微鈍,基部斜寬楔形或截形,或一側鈍或寬楔形,另一側心形,邊緣有小或粗牙齒,上面密被短柔毛並散生長糙毛,下面疏被短柔毛,側脈在狹側3-4條;葉柄長2-8.5厘米,有疏柔毛。
聚傘花序1-4(-7)條,有(1-)2-5花;花序梗長6-28厘米,被柔毛;苞片狹卵形至狹三角形,長5-11毫米,寬1-7毫米,被柔毛;花梗長0.5-3.8厘米,被柔毛。花萼長7-11毫米,5裂至基部,裂片披針狀線形,寬1.5-3毫米,邊緣上部有小齒,被柔毛。花冠淡紫色或紫色,長(3.5-)4.2-6.4厘米,下部被少數柔毛,在內面上唇紫斑處有2縱條毛;筒細漏斗狀,長2.5-3.8厘米,口部粗0.8-1.4厘米;上唇長0.7-1.2厘米,下唇長1.5-2.4厘米。雄蕊的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3-1.6厘米處,長約1.3厘米,在基部之上稍膝狀彎曲,上部疏被極短的毛,花葯長約4毫米,基部被疏柔毛;退化雄蕊長約4毫米,無毛。花盤環狀,高約1毫米。雌蕊長2.7-3厘米,子房及花柱密被短柔毛,柱頭長約2毫米,2裂。蒴果長6-8厘米,粗約2.5毫米,被短柔毛。種子紡錘形,長6-8毫米。花期3-4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西、廣東、貴州南部、湖南、江西和福建。生長在海拔400-1000米的山地林中石上或石崖上,或山谷溪邊。
主要變種
密毛螞蟥七(植物研究)(變種)與螞蟥七的區別:葉下面被短絨毛,毛被遮蓋葉的整個下面。分布於中國廣西南部(上思、防城)。生長在海拔760-950米的山谷林中石上。
繁殖方法
螞蝗七繁殖方式為組培繁殖。
材料:螞蝗七的花梗和帶苞片的花蕾。
培養條件:
愈傷組織誘導和不定芽分化培養基:S+6.BA0.1毫克/升+NAA0.1毫克/升;
繼代增殖培養基:MS+6-BA0.05毫克/升+NAA0.1毫克/升;
壯苗生根培養基:1/2MS+1.0%毫克/升蔗糖+0.3%活性炭。培養基⑴和⑵均加入3.0%蔗糖和0.6%瓊脂,pH6.2,培養溫度(25±3)℃;在愈傷組織形成、芽分化和生根過程中的光照時間為12小時/天;光照強度26-30微摩爾/(平方米·秒)。
生長與分化情況:
材料處理:取幼嫩花梗和帶苞片的花蕾,清除其表面污物,自來水沖洗後放入盛滿水(加入35滴洗潔精)的200毫升燒杯中,震盪15分鐘,沖洗30分鐘。在超淨工作檯上,75%乙醇消毒10秒,無菌水沖洗3次;用加3滴吐溫的0.1%升汞浸泡6分鐘,震盪23分鐘,無菌水沖洗5-6次。將花梗切成11.5厘米的小段,接入培養基⑴中;而帶苞片的花蕾則直接接種至培養基⑴中。
愈傷組織和不定芽的誘導:帶苞片的花蕾在培養基⑴中啟動時間約20天,愈傷組織誘導頻率達80%:花梗的啟動時間需要26天左右,誘導頻率為73%。2種外植體約35天后在愈傷組織切口上出現不定芽。切下不定芽,轉到培養基⑵上,約7天后出現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出現3周后,大部分切口處長出濃密的叢生芽,並出現一部分有植株形態的小苗。
生根培養:選擇高約1厘米、生長健壯的不定芽苗接種到培養基⑶上,一瓶一苗。10天后,可見葉片明顯增大,根開始發生:一般20天內,陸續長出1-2對新葉、57條根;4周后,生根率達95%以上。另外,不定芽雖能在培養基⑵上直接生根,但長出的新根較為粗短,毛細根少:數量也比轉到生根培養基上的少。
栽培技術
煉苗和移栽:將健壯的生根苗從培養瓶中小心取出,用25℃溫水浸泡去除培養基。栽入由50%珍珠岩和50%蛭石(經高壓滅菌)組成的基質中。蓋上塑膠薄膜以保持空氣濕度,2天澆水1次,保持基質濕潤。21天長勢穩定後,每天掀開薄膜少許,7天內逐漸揭去薄膜,直至完全揭去。然後更換培養土,培養土比例為園土:珍珠岩:蛭石=5:4:1,成活率100%。
主要價值
藥用:螞蟥七的根狀莖治小兒疳積、胃痛、跌打損傷。
觀賞:螞蟥七花大,淡紫至紫色,整體花期長達1個月以上:植株低矮、形態可愛;花葉皆美,觀賞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