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象徵互動論

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或稱符號互動論),源始於芝加哥學派的Mead、Park以及Thomas,其中以Mead的貢獻最大,1950年代則由Blumer綜合發揚光大,目前象徵互動論之分支包括標籤理論、Goffman的劇場理論以及俗民方法論等。

簡介,觀點,

簡介

壹、前言
貳、象徵互動論義涵
象徵互動論認為人與人的互動透過種種象徵,如語言、手勢、表情等。換言之,象徵互動論是偏重微觀、個人角度、日常生活、心理學觀點。象徵是象徵互動論的另一個主要概念,互動是藉著象徵來表達的,而語言、文字、符號、手勢等皆是象徵,有了這些,人們才能互動。所以對象徵互動論而言,其焦點關注於行動者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並主張行動者與這個世界均為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態結構,最重要的,乃是賦予行動者詮釋社會世界的能力。

觀點

參、符號互動論的觀點
一、符號互動論的基本研究單位是互動中的個人,而非個人內在的人格,亦非社會結構。其重點在於互動的性質和過程,社會只是由一群互動中的個人所組成。因為個人不斷的互動、修改和調整,所以社會也不斷地變遷。
二、動物對外界的刺激通常是體質本能的直接反應,人類則先加以了解和分析,而後再設法反應。人們的互動過程,個人總是先將對方的行動加以吸收和解釋,然後再反應,所以解釋、分析和反應是人類的互動過程。
三、觀點和互動是人類行為的二個重要變數,個人對外界刺激所持的觀點不止一種,個人的觀點在某一情境中,可能是某一形態,但在另一情境中,可能會變為另一種形態。
四、觀點是用來當做個人反應的指導原則,是動態的,因為個人在互動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本身的觀點,也需要注意他人的觀點,並不斷地在修正、補充和重新解釋其本人之觀點以適應當時情境的需要。
五、符號互動論者指出觀點和態度是不一樣的。態度通常是指個人對外在客體的看法,是私人的;觀點則是受社會團體影響的看法,是個人認同的特徵。人們對每一客觀的看法和反應通常不是我們對該客體的態度如何,而是受團體的影響。
六、個人是經由參考團體而學到社會所公認的觀點。因此,參考團體的觀點就常常成為個人的觀點。起初個人的態度可能和團體的觀點有差距,但當我們知道團體的觀點後,就會將自己的態度加以修正,以符合團體的觀點。
七、社會是個人在其中互動、溝通、發展共識及分享觀點,個人並非被認為是社會的產物,而是主動涉及,並參與發展的行動者。
肆、符號互動論的主要概念
符號互動論的主要概念,可分為符號、自我、心靈和角色扮演:
一、符號(symbol):符號是互動論的中心概念,它包括語言、文字及符號。符號互動論者認為符號無所不在,到處都有。語言文字是符號,因為它們代表某些東西和意義。它們是行動者用來代表物體、感覺、觀念、思想、價值和情緒。語言文字所代表之客體是社會所賦予的,是用來溝通的。個人的動作實際上也是一種符號,因為當我們做某一個動作時,我們總是為了要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去以與別人溝通。如擁抱、接吻、握手等動作都不僅是身體的接觸,而且具有符號意義。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部份都會用到符號,如人們的思想、觀察、傾聽、行動等都須經由符號來表達。符號互動論者相信對符號的使用,是我們從很小就已經發展出來,它是整個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
加農(Charon, 1989)指出符號有三個基本特質,即:符號的發展是社會性的,是經由互動過程以符號表達意念、價值和思想;符號的意義與運用並非完全一致的,它是由使用者隨意而定,當互動方式改變時,符號定義在運用上也可能會改變,手勢和語言都含有某種特定的意義,當人們把幾個手勢和語言連線在一起時,它們就能用來表達意思,溝通和互動。
二、自我(self):自我是社會的產品。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實際上就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某人覺得自己聰明或叫什麼名字,這些都是別人這樣稱呼他,因此他就把這些符號跟自己聯在一起。自我概念之產生就是依據他人和社會的定義而產生的,因此自我也就不斷地修改、發展和變遷。個人經由自我而思考,而選擇;也可經由自我而對情境加以解釋,更可用來與自己或社會中的他人溝通互動。個人以自我來判斷別人,同時也以自我來判斷自己。自我的擁有使人們能夠應付世界的需求,它是一種指引人們行為的工具,若沒有自我,就無法有社會互動。
加農舉出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自我可以用來做為人們符號互動的對象;自我可以用來分析互動時的情境,以做為反應時的參考;自我可以供人們使用;自我可以用來判斷自己,也可用來判斷別人;自我給予人們某種認同,使人們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三、心靈(mind):心靈是個人與自我的符號互動,是個人行為的內在活動方式,它對個人的社會互動具有某種不可或缺的影響力。心靈幫助個人了解別人,讓別人了解自己,也幫助個人決定互動的方針,因為在互動過程中,我們不僅把別人當做互動的對象,也把自己當做互動的對象。
梅哲(Bernard N. Meltzer,1972)曾指出:心靈使我們能控制和組織我們對外界的反應。有了心靈的支使,我們才能對外界的反應有所選擇,也才能解決困難和處理問題。因此,人類的心靈有其特性,即:運用符號來界定環境中客體的能力;能做內在斟酌,並對這些客體採取各種行動路線的能力;避免不適當的行為及選擇一種合適的行動路線。
四、扮演他人的角色(taking the role of the other):扮演他人角色是人們在每一社會情境中都會做的活動。人們透過辨認和解釋他人的姿勢、符號,來進行溝通和互動。他們能夠相互識別對方,預期對方的反應,以便彼此適應。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會對他人的觀念加以猜測分析,並以此做為行為的準則。也就是說把自己看做他人,依照我們的想像力扮演那人的角色。這種情形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就像是替他人著想,如:假如我是那人的話,我會怎么辦。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他人的立場是什麼,為什麼他會那樣做。有了這種想像的了解,才能依此修正自己的行為,並在互動中協調適應。
以上所討論的符號、自我、心靈和扮演他人角色等四個基本概念是相互關聯的,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可能使人們的社會互動產生困難,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是要靠著這四個概念的交流來運轉。。
●本文源自yahoo知識(俗民方法論、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與現象社會學論述立場之分野 迪暉─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 /台南神學院文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