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陣是太平軍作戰時三隊並列的戰鬥隊形。左右兩翼人眾,中路人較少,形似螃蟹狀,故名。它是太平軍常用的克敵致勝戰法。另有記載說,太平軍常用兩翼鉗形合圍戰法,名為蟹鰲陣,戰法與螃蟹陣類似,或為其異名。
戰鬥中,這一種陣法,極為靈活,根據敵情變化極多。如敵僅分左右兩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為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為前隊接應。如敵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為四、五隊次第迎擊。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陣尤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後出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包圍。
螃蟹陣變化雖然複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將根據敵情,臨時指揮。其進退開合的疾徐,只須幾個大旗手嫻習,全軍望大旗向那裡就向那裡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眾,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的妙用螃蟹陣(一作蟹螯陣),又稱為荷包陣,也稱為蓮花抄尾陣。
基本介紹
來歷,布陣使用,相關史料,
來歷
螃蟹陣的陣式變化,關鍵在於由統帥直接指揮的旗手的旗幟的變化。清軍中負責蒐集太平軍情報的張德堅在向上峰匯報時被逼承認:一軍用此數人,使可役使萬眾,略無參差,振裘摯領,深得以簡馭繁之妙。”(張德堅《賊情彙纂》卷四)。
布陣使用
其布陣方法要看敵軍分為幾隊,然後改變陣法迎戰。如果敵軍僅有左右兩隊,便把陣中中間一隊分別增派到左右兩翼,也變成兩隊。如果敵軍是前後各一隊,則把左右兩翼的前鋒合為一隊,使左右兩翼的後半部分軍隊與中間那一隊人馬合起來,變為一支平列的隊伍,做為前隊的接應。如果敵軍左邊一隊的兵力多,太平軍也變為偏左陣;敵軍右邊一隊兵力多,太平軍就變為偏右陣。如果敵軍分為四、五隊,太平軍也立刻變換成四、五隊,分別迎敵,採用大陣包小陣的方法。有時先以小陣迎戰敵軍,然後排出大陣包圍敵軍。有時小陣的軍士裝成戰敗,誘使敵軍追擊,進入埋伏圈後,伏兵四起,包圍敵軍,陣法變幻莫測。
至於隊伍是向左還是向右,是向前還是向後,全靠臨時指揮,這個指揮權操縱在司令官手中。而隊伍前進、後退、分開、合併速度的快慢,全靠幾名大旗手的熟練程度,士兵們都懸著一顆心,看大旗指向哪裡就奔向哪裡,沒有一個敢後退的。所以,太平軍從不演練技藝,而專門練習急速奔跑,幾名大旗手每天都到軍帥處聽候將令,所講的都是打仗時的機宜,一軍之中只要有這幾個人,便可指揮千軍萬馬。太平軍的將領們知道要想使隊伍整齊劃一,就要抓住要領,並且深深懂得以簡馭繁的奧妙。
相關史料
《賊情彙纂·卷四》: “螃蟹陣者,乃賊中三隊平列陣也,中一隊人數少,兩翼人數多,形似螃蟹,故賊中創此名目。逃出難民,及慣與賊戰兵勇多知之。賊軍平列視我軍分幾隊,即變陣以迎戰。如官軍僅左右兩隊,賊即以陣之中隊,分益左右翼,亦為兩隊。如官軍前後各一隊,則合左右翼之前鋒為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一隊合而平列,以為前隊接應。如官軍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官軍出四五隊,賊亦分為四五隊,次第迎拒。其大陣包小陣法,或先以小陣拒我,後出大陣包我,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以包我軍,皆賊之慣技。至於損左益右,移後置前,臨時指揮,其權則操之賊目。其進退開合之疾徐,惟大旗數人嫻習,群賊悉提心在口,視大旗所往而奔赴之,無敢或後,故賊中不演技藝,專練急奔。大旗數人,日至所管偽帥處聽令,所講求者,皆接仗機宜,一軍用此數人,便可役使萬眾,略無參差。振裘摯領,深得以簡駁繁之妙。賊目何知,想由熟計苦思。不覺暗合於竅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