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手剔銀燈驚炷短》是清末民初詞人王國維所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閨怨詞。上半片通過近物的描寫,突出了長夜人寂寞。下半片通過場景和心理狀態的描寫,讓讀者感受主人翁由思生怨的變化。作者王國維按照傳統閨怨詞的寫法,思與怨的結合,細膩的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單就詞而言,它還是一首傳統的“花間”詞,並無特別的深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手剔銀燈驚炷短
- 作者:王國維
- 創作年代:清末
- 作品出處:《人間詞》甲稿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
手剔銀燈驚炷短,擁髻無言,脈脈生清怨。此恨今宵爭得淺,思量舊日恩情遍。
月影移簾風過院,待到歸來,傳盡中宮箭。故擁繡衾遮素麵,賺他醉里頻頻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本名“鵲踏枝”,又名“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明月生南浦”“細雨吹池沼”“一籮金”“魚水同歡”“轉調蝶戀花”等。為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
②銀燈:銀白色的燈盞。炷(zhù):燈心。
③擁髻( jì):捧持髮髻。
④脈脈:含情不語。
⑤爭得:怎得。
⑥思量:想念。
⑦傳箭:報時。
⑧賺:哄騙。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用手剔亮燈盞的時候,才發現燈芯已經燒的很短了。抱著頭無法言語,心中的情怨幽然而生。對你的怨恨為什麼只有一點點,想起往日的恩情卻是一遍遍的。
月光照在簾上,風吹過院落。等到人歸來時,宮庭中報時聲早就傳完了。故意用錦被蓋住頭,就是想讓他在醉中一次又一次的叫我的名字。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當時光緒皇帝與中宮的感情始終不好,王國維在這個背景寫了這首閨怨詞。但也有人提出這只是要寫一首以對女子心理細膩描寫取勝“花間”風格的艷詞而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手剔銀燈驚炷短”,七個字包含了很豐富的信息。“驚炷短”,是突然發現燈心已經燒得很短了。燈心由長變短有一個時間的過程,所以,這個“驚”其實是因時間已經過去很久而驚。但“手剔銀燈”是說這個女子親手在剔燈心,既然親手在剔,就應該注意到燈心從長變短過程,又何必“驚”。所以,這個“驚”字裡邊實際包含了突然之間的一種信心的動搖。那男子本來早就該回來了,但卻一直沒有回來。燈心已經剔了好幾遍,每剔一遍,室內從暗到明,然後又漸漸從明到暗,裡邊暗示有一種內心情緒的起伏波動。而她在“驚炷短”的時候,是突然從燈炷之短想到了時間之久,從而對那男子是否還會回來已經開始有所懷疑了。說這女子是在獨自等待並非沒有根據,因為接下來的“擁髻無言”出自伶玄的《尺燕外傳》,伶玄有一個妾叫樊通德,其人美而知書,她給伶玄講述這些故事時自己也很感傷,常常“顧視燭影,以手擁髻,悽然泣下,不勝其悲”。後來蘇軾也有“遙知通德淒涼甚,擁髻無言怨未歸”。
“此恨今宵爭得淺”,就是由思而生怨。但儒家正道是“怨而不怒”,王國維的思想傾向屬於儒家,所以他接下來說“思量舊日深恩遍。”女子在孤寂哀怨中心裡儘量不去想那男子現在對她的負心,而是想那男子過去對她所有的恩情。一個定語“深”字和一個補語的“遍”字,使得女子的這一份用心顯得更為溫柔也更加痴情。
“月影移簾風過院,待到歸來,傳盡中宮箭”是寫那男子之遲遲歸來。“何曾慣”與上片的“舊日深恩”暗中呼應,既有對舊日的“思”,也有對今日的“怨”。那男子終於歸來了,但歸來時已是酩酊大醉,所以這女子才以被蒙頭假裝睡著,騙那男子一遍又一遍地喊她,以此作為對長夜之等待的補償。只有最後兩句才是寫男子歸來之後的事情。當然,這樣寫雖然把情節交待得比較清楚,但顯得有些落實,這是它的缺點。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嶺南文獻研究室主任陳永正《王國維詩詞全編校注》:此詞寫一位女子在夜裡守著喝醉了的情人,心中充滿了怨恨。大概作者是有所寄意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恐怕靜安已慢最後一批使用這種手法的詩人了。
中國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陳鴻祥《〈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此詞蓋亦為“情語”之屬。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學者,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者,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與其俱為同鄉。甲骨四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