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蘭白絹病

蝴蝶蘭白絹病,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寄主以豆科及菊科最多。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蝴蝶蘭白絹病
  • 傳播途徑:土壤傳播
  • 分布地區:熱帶及亞熱帶
  • 寄主:豆科及菊科最多
分 布,寄 主,診斷技術,防治方法,

分 布

病原菌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美國、中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地中海沿岸、東南亞、中國大陸及台灣均有之。緯度雖高,但局部條件適合,北韓、日本及西伯利亞亦曾發生。

寄 主

寄主多達 100 科 500 種以上,以豆科及菊科最多,其次為葫蘆科、石竹科、十字花科、唇形花科、毛莨科、大戟科、玄參科及茄科。單子葉植物則以禾本科、百合科、鳶尾科及石蒜科為主。低等植物如苔蘚類亦有之。台灣亦有 55 科 160 種以上之寄主植物,其中有多種作物常發生白絹病,如大豆,花生、西紅柿、水稻苗、蘭花、百合、鳶尾、麒麟菊、宿根花卉的黃花、白花孔雀菊、洋桔梗及其它多種花卉。 形 態: 白絹病 菌菌絲呈白色,分二型,大菌絲直線生長,每節細胞約 5.7 × 60 -100 mm ,有扣子體;小菌絲寬約 2.5 mm ,生長較不規則。菌絲分枝增加並交織後形成白色菌核苞芽,發育成熟菌核之形狀為球形,橢圓形至數菌核合併而成之不規則形,深褐色,大小在直徑 0.5 -1.5 mm 左右。成熟菌核分外皮、皮層及髓,外皮含可抵抗不利環境之黑色素,外觀很像蘿蔔或油菜種子,為存活於土壤或介質中之主要構造。有性世代在自然界中不易產生,需用人工誘導。擔子器棍棒狀,形成於分枝菌絲的頂端,上生 2-4 個擔子柄,其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梨形或橢圓形,無色,單胞,平滑,大小約 7.17 ± 0.63 × 4.80 ± 0.12 mm 。有性世代曾於我國 蝴蝶蘭 及寒蘭病株上發現。有性孢子無病原性。

診斷技術

1. 植株失去生氣,垂頭喪氣。挖出後,地下部常有水漬斑,並有白色菌絲。其上常有白色黃色至褐色,大小有如蘿蔔或油菜種子之菌核。
2. 幼苗常於地際部莖及葉片上發生軟化腐敗,亦有白色菌絲及菌核形成。
3. 介質表面及其中有白色菌絲及菌核。
生 活 史:本菌以菌核為主要存活之構造。室溫乾燥下,可存活達 5 年以上,浸於水中亦可達 3 個月以上。菌絲則很容易崩解而消失。高溫下 ( 50 ℃ ) 菌核只能生存 2 小時左右,菌絲則不到 15 分鐘。本菌在病株殘體或土壤內有機質中則可行腐生生活,而長期存活。本菌可藉水流和帶菌土壤、介質、有機質或人員機具之攜帶而傳播。帶病苗木及種球,宿根等則可行遠距離傳播。栽培介質中以蛇木最容易攜帶本病。潮濕時如肉眼可見其上有白色物,常為本菌之菌絲。進口介質,原封只開一小口,種植花卉後,亦有本病發生,可為遠距離傳播之例。其它生物性介質如、如稻穀稈、花生殼、玉米碎梗等堆積過久易為本菌污染而傳播。菌核遇溫度及濕度合宜時,發芽很快,侵入植物,產生白色菌絲,其後又產生菌核。
發生生態:土壤或介質鬆軟時,病菌可於相當深的部位為害,而黏土則只能於表層發生, 80% 之菌核分布於土表下 30 公分 之內。黏土中,土表 7 公分 以下之菌核,幾乎不能發芽,埋太深菌核即死亡。在通氣良好的砂質土壤及坋質土含量高、保水性佳的土壤或介質,利於本菌之腐生生長,並增加病害發生嚴重性。病菌菌絲生長之溫度最低為 8 -9 ℃ ,最高 42 ℃ ,最適宜為 25 -35 ℃ 之間。本菌菌核發芽最適溫度為 21 -30 ℃ ,低於或超過此溫度範圍時,發芽率明顯降低。潮濕適合病菌的發育,土壤含水量在 20% 時,本菌腐生能力最高。隨含水量之增加菌核發芽率降低,但通入空氣後可得良好之發芽,此現象明顯與本菌之好氣性有關。漂浮於水面之菌核仍能造成嚴重之菱角 白絹病 。高空氣相對濕度對本病之發展非常重要,濕度飽和時,菌絲可向植株上方蔓延,反之則僅於地際部發生。種植花卉時,使用大量介質及有機質,其間有大量空隙,因此地下部之相對濕度及通氣甚高,故病菌侵入地下部植株,有時地面尚未見菌絲。本病的大發生往往是由於蘭花生長繁茂,已全部禁止盆面,或放置密度過高,溫室通風排水不良,造成微氣候中高空氣相對濕度所致。有機質 ( 腐生基質 ) 為本病猖獗最重要因素之一。未分解之有機質常發出揮發性氣體,促使菌核形爆發式發芽而侵害寄主,或提供病菌之食物及能源才能為害,並降低土壤酸鹼度,提供病菌之有利環境。除此之外,尚可增加土壤通氣性與土壤表層之濕度。保存不當之有機質如稻穀稈、花生殼、玉米碎梗等堆積過久易為本菌污染而成為傳染源。已腐熟之有機質不易為本菌利用,且其中如有病菌亦會被 ?酵過程中產生之高熱殺死。綜而言之,於土表或接近土表處,白日 29 -35 ℃ ,夜晚不低於 23 ℃ ,土質或介質鬆軟,含大量有機質,空氣濕度高,介質潮濕但未淹水,介質酸鹼度在 pH 6 以下,本病發生嚴重。台灣四至十月梅雨、颱風季節溫度及濕度均高發病較嚴重,十月以後溫度下降,病勢即停滯。冬季溫室內通風不良,濕度大,盆花放置過密,遇溫度回升亦易誘發病害。台灣花卉種植環境非常宜於本病大發生,如無適當防治管理方法,當一發不可收拾。
傳播途徑: 本病為土壤傳播之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狀態殘存土中多年,遇寄主時抽菌絲髮芽為害。在田間藉水及農具污染而傳播病源。

防治方法

蘭花因為盆栽, 白絹病 問題較為單純,僅需考慮介質、種苗、盆具及管理。 一、藥劑防治
1. 50 %脫克松可濕性粉劑 1000 倍。
2. 50 %福多寧可濕性粉劑 3000 倍。
3. 75 %滅普寧可濕性粉劑 1000 倍 ( 藥液應噴及栽培基質,噴藥後應停止噴水 5 ~ 7 天 ) 。
二、發現 白絹病 後應將病葉、病株及附近植材搬走燒毀,附近植株則要立刻噴施防治藥劑三次以上。 ( 位國慶, 1994 ,農藥世界 135 期第 88 頁 )
三、種植前,介質以蒸氣消毒,或使用 0.6% 尿素淋注後覆蓋一周消毒。
四、陽光充足地區或夏季,可將盆栽材料堆成 25cm 高 (2.3 × 1.1 m ) ,覆蓋雙層透明塑膠布行日光能殺菌。腐霉病菌、疫病菌、鐮孢菌及 白絹病 菌 10 日即可殺滅。春秋季則可減少堆積高度或延長處理時間。使用平面式陽光收集器 (Flat solar collectors) ,視日光強度而定,白絹病菌及土香 1 日即可殺滅。立枯絲核菌及根瘤線蟲需 2 日。如此除 白絹病 外,尚可防治其它數種重要蘭花病害。處理後儲存於乾燥乾淨處。
五、除經洗淨並處理,不可使用水稻育苗盤育蘭苗或發病植株所遺之盆具種蘭花。
六、種苗消毒:種苗易攜帶本病成為初次感染源,故應向信譽卓越之公司採購,有疑慮時種植前應消毒,可用 50% 免賴地、 50% 福多寧或 75% 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稀釋後浸泡。
七、溫室必需保持通風良好,植株不可過密,避免微氣候中之濕度過高。
八、力行田間衛生:蘭花發病後應迅速隔離,拔出植株清理後以乾淨介質重新栽植,灌注 50% 福多寧及 75% 滅普寧可濕性粉劑。病株之介質及盆具應予銷毀。如發病嚴重,或不合經濟價值之蘭花則全部銷毀。注意澆水以免病菌隨水濺至健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