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

蝴蝶效應”屬混沌學研究的範疇,是非線形科學,把人們對正常事物的認識轉向為對反常事物和現象的探索.混沌是指無序和混亂的狀態,1960年代混沌學研究悄然興起,而“蝴蝶效應”則是混沌學的代表性學說,被廣泛運用在氣象學、物理學、化學、力學、生物學、生態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

“蝴蝶效應”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E.N.Lorenz)1963年提出來的。洛倫茲為了預報天氣,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更細緻地考察結果,他把一個中間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當他喝了杯咖啡以後回來再看時竟大吃一驚:本來很小的差異,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里!計算機沒有毛病,於是,洛倫茲(Lorenz)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 ”,又稱“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繼而產生巨大的後續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