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帶著作者卓越的廣度和雄心,以一百多年前的亞馬遜為背景,講述了痛失雙親的小女孩瑪雅,勇敢接受命運的捉弄和折磨的生活及探險故事。
命運再無常,依然要懷揣夢想追逐溫暖。
基本介紹
- 書名:蝴蝶·天堂·探險記
- 作者:(英)伊娃·伊博森
- 原版名稱:Journey to the River Sea
- 譯者:謝瑤玲
- ISBN:978-7-5112-5989-9
- 類別:英國小說
- 頁數:322
- 定價:35.00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9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內容簡介,作者,作者簡介,靈魂人物,目錄,周邊評論,書評,
內容簡介
毋庸置疑,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本小說,堪稱史上最好的、最有趣的、也最激動人心的史詩般的冒險作品之一。這也是一個非凡的文學成就。不過,除了伊娃·伊博森,沒人能獲此殊榮。
——麥克·莫波格(《柑橘與檸檬啊》作者)
◆伊娃·伊博森被推崇為與J.K.羅琳比肩的耀眼文學之星
◆兩屆英國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與安妮·范恩感動推薦
◆友雅傾心設計;8幅精美手繪插圖,意境悠遠遼闊
◆8款異域風情書籤,隨機贈送兩款,一款珍藏記憶藏書卡
◆中國台灣地區“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讀物獎
◆英國聰明豆文學獎金獎
◆惠特布雷德文學獎提名
◆卡耐基文學獎提名
◆衛報小說獎提名
◆藍彼得圖書獎提名
◆一段內心的成長和蛻變,三個孩子的冒險旅程。橫跨英國、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關於探險、勇氣、自由和愛!
一段溫文爾雅的英式鄉愁和“蠻荒之地”的冒險衝動雜糅的冒險旅程
旅途中,成長變得開闊通透而生機盎然
同行的成年人因兒童的生機得到了釋放,重溫童年時的歡欣
以童年來面對世界
映照出自己生命的豐盈或匱乏
打破人生的限制
帶來信心、希望、勇氣、自由和愛
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往何處去?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當心不再被想像與感官的幻相所束縛,那就是自由的起點。
瑪雅,孤獨而富有的孤女,渴望一個溫暖的新家,卻遇到了行徑古怪又自私自利的遠房親戚,滿心期待的新生活恍如一場夢魘;克洛威斯,漂泊困頓的劇團小演員,深切懷念英國貴族式的閒適與優雅;芬恩,神秘且變幻莫測的貴族男孩,不願繼承爵位,只想如林中的潘神,駕著獨木舟在漂流中追尋夢想中的生活,卻因而遭到追捕……
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們在追逐夢想的途中相遇,他們的故事如同巴西境內那些色彩斑斕的河流,最終都匯入亞馬遜這個充滿豐沛生命力的瑰麗世界。
亞馬遜叢林究竟是“綠色地獄”還是“自由天堂”?
英國桂冠作家精心構思了一個發生在亞馬遜叢林的生命成長故事,以清新溫存的筆調,娓娓道出一段溫文爾雅的英式鄉愁和“蠻荒之地”的冒險衝動雜糅的奇幻旅程,關於歷史、雨林、探險、勇氣、自由、成長,還有愛。
作者
許多成人與兒童讀者都喜歡刻畫深入、情節動人、贏得許多獎項且得到評論家讚賞的書。但是,有時候更多的讀者只想看一本“有趣”的書。想要找一本既有品質,又令兒童感到興趣盎然的童書,相當不容易;而能符合這樣要求的屬於中、高年級的讀物,更是少之又少。幸好有伊娃·伊博森這樣的作者。她所寫的適合中、高年級閱讀的幻想故事和一種新形態的歷史小說,滿足了尋找樂趣的兒童,也滿足了挑剔讀本品質的成人。
伊娃·伊博森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她的家庭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而搬到英國,伊博森也進入當地的寄宿學校就讀。她定居於英國北部,育有三個兒子及一個女兒。四個孩子的成長,讓她了解兒童都喜愛關於鬼怪、巫師與女巫的故事,因為“他們看似與平常人無異,卻更瘋狂、更有趣”。
伊博森的作品充滿了吸引兒童的特質。書中的情節即便有些公式化,卻是精彩且引人入勝的公式。通常是孤兒或者受虐待,或不被賞識的孩子,陷於一個受到壞人或惡毒親戚脅迫的境況中;這些孩子會得到奇特卻善良的成人幫助,一起戰勝惡棍(到末了壞人必會自食惡果)。最後,孩子贏得了家人、朋友,和未來更美好的希望。雖然包括幽靈、巫婆、人魚、妖精、海怪等幻想要素,會增加情節的吸引力,然而真實世界的種種,卻會令不喜歡幻想故事的兒童讀者愛不釋手。《蝴蝶·天堂·探險記》中的情節,也套用了上述的公式;不過,作者在本書里放棄了幻想素材,代之以巴西為背景的歷史探險——對許多兒童而言,這與幻想成分一樣令人著迷。
伊博森的書不只有趣,而且好玩、幽默、滑稽。她的書里堆積了各種樂趣,且經過匠心獨具的編排。她的筆法利落、簡潔,描述深入、精細,使得背景與人物都生動而鮮明。她運用預告的手法,以暗示逐漸揭示出未來的事件,使兒童讀者對人物與情節的關聯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而她又能極其明快地將敘述線收攏在一起,引向一個快樂的結局。情節發展的步調不疾不徐,每章扣人心弦的結尾更是令人慾罷不能。伊博森的書可以使想找到一本適合於中、高年級閱讀的好小說的成人心滿意足,這也證明了她的確是最優秀的童書作家之一。
作者簡介
伊娃·伊博森,被推崇為與為與J.K.羅琳比肩的耀眼文學之星。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後到英國北部定居,育有三個兒子及一個女兒。曾榮獲雀巢聰明豆文學獎金獎、衛報小說獎、卡耐基文學獎提名獎、惠特布雷德文學獎提名獎、藍彼得圖書獎提名獎、學校圖書館雜誌最佳圖書獎等多項大獎。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
《蝴蝶·天堂·探險記》作為作者最經典的代表作,每個角色各有特質,以致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張力,也各有自己的故事,故事間又巧妙地互為牽連,構成《蝴蝶·天堂·探險記》這本具有豐富情節與深刻人性的冒險小說,同時攫獲了兒童與成人的心,並帶給讀者真誠的感動,為讀者提供一個廣闊而深沉的閱讀與思考空間。
靈魂人物
瑪雅
本書的主人公,雖失去雙親,但個性勇敢堅強,又充滿了好奇心與探險精神。此外,她有副好歌喉,也喜歡研究歌謠。
芬恩
芬恩的父親是英國生物學家,母親是南美印第安人。芬恩承繼父親對生物的喜愛和豐富的知識,也具有印第安人的熱情與衝勁,對抗命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明登小姐
瑪雅的女家庭教師。外表嚴峻,但心地善良並嚮往冒險。她喜歡讀書,也通過書創造了自己的命運。
克洛威斯
旅行劇團的童星演員。感情豐富,但個性較為怯弱。他在赴巴西的船上結識了瑪雅,與她成為好友,並因此回到他思念的英國。
卡特夫婦
瑪雅的遠房表親。雖住在巴西卻厭惡當地,是一對自私自利又有奇特癖好的夫妻。
碧翠絲和關朵蘭
卡特夫婦的雙胞胎女兒。兩人只關心自己,又懶、又胖、又貪心。
葛拉斯登貝利教授
馬那塢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他不但幫助芬恩,也成為瑪雅及明登小姐的好友。
崔伍德先生和羅先生
來自英國的兩名偵探,因穿得一身黑而被冠上“烏鴉”的綽號。他們奉命將芬恩帶回英國,卻常遭到戲弄而狼狽不堪。
目錄
序言
展開一場亞馬遜探險
這本書是誰寫的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南風吹
在童話和傳奇之間
周邊評論
令人著迷也具有啟發。本書的讀者會得到豐富的滋養。
——安妮·范恩(英國桂冠作家)
這部作品帶著作者卓越的廣度和雄心,以一百多年前的亞馬遜為背景,講述了痛失雙親的小女孩瑪雅,勇敢接受命運的捉弄和折磨的生活及探險故事。
伊博森又一本精彩的探險故事,書中人物包括可愛的男、女主角和可鄙的壞人,而情節則豐富有趣又環環相扣。1910年時,英國孤兒瑪雅,在她的新任家庭教師明登小姐的陪伴下,出發到巴西,要去和她的遠房表親同住。她夢想著去探索亞馬遜河岸,並目睹野生植物,可是她那自私的表親及被寵壞的雙胞胎女兒卻厭惡戶外,且幾乎同樣地厭惡著瑪雅。瑪雅覺得自己像個犯人,被迫住在這一家有著“病態的深綠色”牆壁的屋子裡。她的生活變得十分悲慘,但幸好她時常會溜到屋外去,和其他兩個與她的命運之線交錯的孤兒會面。克洛威斯是個渴望回英國去的旅行劇團演員,而芬恩是個富有的繼承人——但他寧可和“印第安人”同住,也不願被送回英國他祖父企盼他繼承的莊園去。當這三個孩子都想逃脫自己的命運時,懸疑的氣氛不斷地升高。在一系列的巧合和好運的伴隨下,三人都成功地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出版人周刊
巴西的自然美景與該時期的風土人情躍然紙上。瑪雅是個堅強的女主角,無畏險阻地——包括瀕於死亡——主導自己的命運。喜愛探險故事如艾非的《一名女水手的自白》的讀者會迫不及待地讀完本書,並熱烈希望還有續集。
——學校圖書館學刊
……這群不尋常的書中人物具有高度吸引力,而且作者很高明地將典型的主題寫得幽默有趣,同時又加入了許多微妙的細節,使這個傳統的孤兒探險故事增色不少。
——評論書刊
充滿幻想奇趣的探險故事……《蝴蝶·天堂·探險記》富含幽默與溫暖,具有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衛報
一個美妙的探險故事,充滿了熱情與想像力。
——周日郵報
《蝴蝶·天堂·探險記》就是這樣一個發生在南美亞馬遜,有叢林,有橡膠商人,有歌劇院……充滿了異國風情,且散發著生命力的故事。
——謝瑤玲(本書譯者)
她寫下這樣的故事,使那些“受童話滋養”的孩子不需要因為少年心理轉折期而向所有過去的故事訣別。不,他們只需要在這樣的故事之上,鼓足勇氣,再走一步,就可以平緩地、毫無批判地進入下一個內心澄明之地。
從童話——步入真正的人、生、傳、奇。
——粲然
書評
南風吹
匙河
在亞馬遜河上,陽光倏忽間穿透熱帶雨林的闊葉樹;色彩絢爛的鸚鵡在果實纍纍的枝丫間飛行;一隊小水豚在沙洲上嘈雜且笨拙地走著;印第安孩子從木支架上的茅屋裡跑出來,站在漂浮的碼頭上揮手叫喚……1910年,英國孤女瑪雅開始了這段神奇的異域之旅。她“需要去感受風吹到臉上的感覺”,她“知道她要上船,以及不斷地航行”。然而少年人闖蕩新世界的熱望是與來自舊世界的偏見並行的。克洛威斯對巴西只是地理上的不適,大人們則是文化上的誤解。在卡特先生和英國偵探眼裡,印第安人野蠻、吝嗇而不誠實……最初,瑪雅也曾懼怕想像中那滿是水蛭的河流、襲擊路人的美洲豹,還懷疑自己會被印第安人拐去當奴隸……這些久遠的刻板印象如蟒蛇般蜿蜒的河道或錯綜的叢林之路,覆蓋著人性深處的蒙昧,連涉世未深的孩童也難以繞道而行。
同樣,溫文爾雅的英國式鄉愁也時時調和“蠻荒之地”上的冒險衝動。從飲食、居所到禮儀、教育,因橡膠而致富的歐洲移民們盡力複製貴族式的閒適與優雅。卡特一家甚至假裝他們仍在英國。如果說伊娃·伊博森對成人的這種情結略有嘲諷,對兒童天真而正當的鄉愁則稍為體恤。克洛威斯深切地想念在英國玩的板栗遊戲、篝火節時扎的人偶、初雪飄落時舌尖嘗到的甜美滋味、溜完冰後喝茶吃鬆餅的愜意……這清新又溫存的筆調里隱含著對於晚期帝國的致意。瑪雅則雜糅了巴西和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情,幻想雙胞胎表姐妹穿著白色洋裝,腰系彩色絲帶,馴養溫馴的長鼻浣熊和坐在肩上的捲尾猴,在巨大的蓮花叢中劃著名小船,搭著牛車無畏地穿行叢林,將鋼琴的樂聲傳送到絲絨般的黑夜裡……但巴西是巴西,英國是英國,就像棕色的亞馬遜河與黑色的尼格羅河,即便匯流,仍保持各自的顏色。作者無意讓兩種文化自然融合,只鎮靜地展示各自的樣式,讓人各選去處。所以克洛威斯代替芬恩,回到英國繼承爵位,而瑪雅徹底告別倫敦女校附近齊整的樹、守規矩的鴿子、平靜的泰晤士河……
芬恩猶如林中的潘神,駕著獨木舟,從水草、藤蔓和樹叢形成的綠牆後夢幻般向瑪雅駛來。他們在漂流中過足了夢想中的生活——乘著小船,在黎明時分醒來,用汽油爐烹煮早餐,看蒼鷺和鸕鶿潛水抓魚;在引擎的噗噗聲中走過陰暗的河流……這段航程不僅標誌兩個孩子在心性上的成長,也喻示兒童探險故事的進展——白人孩子並未承負帝國的職責與榮耀,成為荒島上的魯濱遜。芬恩沒有拿出爵爺的派頭來檢視古老的部落,他需要血統上的歸屬感,並學習山提人豐富的醫療知識;瑪雅沒有扮演“灌木叢中的天使”(angel in the bush),替遙遠的帝國耕耘蠻荒的花園,用“文明”的知識與理念歸化土著人,她向他們學習那些狂野又奇特的歌謠。另外,瑪雅為山提人對土地的熟稔和敬畏驚嘆不已。“他們像對待老友般看待每一棵樹和每一條小溪流。他們可以赤腳走過荊棘、沼澤和成堆的葉子。葉子堆里很容易會藏著蛇,可他們就是知道有沒有……”她還領悟到,在這兒生活,不必像父親說的那樣“把握時光”,“他們會‘給’你美好的時光”。此時她已摒棄了啟程前的無知無畏——“我可以使它(亞馬遜叢林)變成天堂,而且我會的!”事實上,你不能把一個地方變成天堂,而只能將自己的心放置入天堂。芬恩也接受了山提人的信念: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條河,你必須順流而動,不能逆流而行,否則便會浪費氣息。這種順應自然的態度賦予他們的成長開闊通明的質地。當孩子們不再帶著東方主義式的獵奇目光和擴張心理來打量異文化,而謙卑地與自然相遇、平等地與土著相互學習時,他們獲得的便是審視現存秩序和自由建構自我的雙重能力。“兒童的天真視野能夠看到一個抹去社會等級和國界限制的世界,在‘清新’和‘直接’中帶來一種革新的力量。”(徐蘭君)這種不受制於舊世界的視野也表明了童年到成年的發展並非原始到文明的進化,生命的每一個階段,無論個體或人類種群的,都各有其鋥亮的樣貌。
這“清新”和“直接”的力量也使《蝴蝶·天堂·探險記》在承繼經典的同時又有適度的游離。故事的筆調與伯內特的小說極為相似,那安全而甜膩的貴族兒童腔調就是克洛威斯和瑪雅擺脫不了的。克洛威斯在巴西巡演的正是伯內特的《小爵爺》,他完美地模仿並最終實現了劇中主人公的命運;瑪雅則有著《小公主》里薩拉那甜美的性情和《秘密花園》里瑪麗的自然情結。芬恩那對於自然近乎神秘的親近和體內無限的活力則類似於《秘密花園》里的迪肯。然而,不同於《秘密花園》中那種對於印度的濕熱天氣和教養方式的反感,故事沒有用“女王的花園”(Queen’s Garden)來修剪野性的叢林;芬恩畢竟不是被浪漫主義塑造的自然神,他有他孩子氣的缺陷,他更無意從自然回歸文明社會,像《秘密花園》里的柯林一樣去把握未來的統治權;瑪雅也不像瑪麗,為了召回柯林的活力而自我犧牲,她跟芬恩的生活平行或交織,相互需要,共同成長。因而,這個寫於21世紀的故事因它理性的反思表明這近百年的路並未白走。
故事也順應了兒童內在的需要,而不是滿足成人對於童年的理想訴求,而這需要兩者之間平衡的互動。在這段航程中,同行的成年人因兒童的生機得到了釋放。“胡桃鉗般硬邦邦”的明登小姐拋卻她的矜持,開始在風中追逐美麗的大蝴蝶;教授則拋開年歲的捆綁,到處尋找樹懶,還有魚化石、奇怪的寶石和每隔二十年才開一次花的植物種子。成人也把他們最美好的特質饋贈給了孩子。瑪雅的父親給予她探險的熱情;芬恩的父親留下他那親近自然的天性,還有種滿木薯、玉蜀黍和地瓜的菜園,以及高興時能走上五海里的小船。當初鼓勵芬恩的父親追尋夢想的明登小姐而今則陪伴瑪雅而來。她用博物志般翔實生動的書帶給瑪雅她渴望的神秘國度;她洞察到心靈封閉的危險,鼓勵瑪雅去過開闊的生活;她不僅認可野性與自由,也強調知識與理性,為兩個孩子計畫雨季在馬那塢城讀書,旱季去河上探險;她理解旅程對於瑪雅的意義,認為她不只找到了歌曲和快樂,更找到了自己;她也為瑪雅爭取到對於“家”的選擇權。所以,幸運的孩子們並非孤立地行進於他們生活的航程。眾多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但又交織在一起,如同巴西境內那些黑色、棕色和藍色的河流,最終都匯入豐沛的亞馬遜河。
最後,明登小姐說,“我們‘都’要回家了。”但不像從前的故事,在外面的世界裡熱烈地歷險之後,平靜地回到家裡,在溫暖的爐火旁捧著一杯熱茶。瑪雅不甘棲息於帝國的花園,而在暫留之後把目光繼續投向那隱藏的、未被馴化的異域,那才是他們認可的“家”。她初到馬那塢時,曾聽到林中茅屋裡來自芬恩的口哨聲,那是一支英國北方的曲子《南風吹》,歌聲在乞求風將乘船遠去的人帶回來:
“南風吹,輕輕吹,輕輕吹,
南風吹,吹向藍藍的海上……”
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往何處去?瑪雅清楚她自己的風向。
那就繼續順流而下,聽憑南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