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峙中學

蝦峙中學

蝦峙中學創辦於1957年9月,原名普陀縣蝦峙區民辦蝦峙國中。1958年,學校堅持為漁業生產服務,並改名為“蝦峙水產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蝦峙中學
  • 創辦時間:1957年9月
  • 學生人數:453人
  • 教師人數:41人
簡介,師資,歷史沿革,聯繫方式,

簡介

受三年自然災害影響,1962年7月停辦。1966年恢復辦學後,校名定“普陀縣蝦峙中學”。1992年10月,撤區擴鎮並鄉後,學校管理射埋喇體制調整,學校正式改為現名 “普陀區蝦峙鎮初級中學”。
學校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以育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努力構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氛圍和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育人體系。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幾代蝦中人的躬耕不輟,初步形成了“繁榮校園文化,培養健康人格”的蝦峙中學辦學特色,鑄造了“海納百川,不甘人後”的蝦峙中學精神。
課堂課堂
在“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積極開展課改實驗”的實踐中,學校認真履踐“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檔府熱學理念,深化改革,嚴格管理,學校辦學水平取得長足發展,育人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各項工作成效顯著。學校先後榮獲市“六觀”教育先進集體,“市師德群體創優學校”“區文明單位”“區首批優秀學習型學校”“普陀區綠色學校”等榮譽稱號;學校課題、學生競賽、教師論文、公開課等多次獲市、區一等獎;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畢業生。
時值教育改革大潮,機遇與挑戰並存。新一代蝦峙中學人正秉承著“海納百川,不甘人後”閥連閥婆的蝦峙中學精神,繼往開來,迎潮而上;滿懷著為崛起之中華而讀書的信念,奮勇爭先,昂首向前。

師資

學校現有11個教學班,學生453人,教師41人,其中黨員教師占47.5%。校園占地面積17870M,建築面積7056M。學校環境優美,現代化教學設備設施齊全,擁有標準的圖書室、電腦室循白您、實驗室,各班均配備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實現了校園信息網路化。

歷史沿革

1957年9月初創辦,校址設在大岙沙頭聖塘廟東廂房,與區中心國小合署辦公。 1958年,區工作委員會決定秋季再招新生二班,考慮到聖塘廟東廂房容納不下,遂決定區工委辦公地三宮殿(現中學教學樓東首)改作中學。 1958年,蝦峙人民公社成立,時值國家希淚淚水產部海洋捕撈司郭司長和省水產廳張立修副廳長來蝦峙指導工作,郭司長提議:辦學宗旨、方向應為漁業服務、為漁業培養後備人才,校名擬“蝦峙水產中學”為好。遂改校名為“蝦峙水產中學”。 1959年春,公社黨委決定秋季再招二班,遂決定三在官殿下方山腰處建造中學教學樓。四月動工,九月底建成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的二層磚木結構教學樓一幢,學校初具規模。 三年自然災害,國家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淚牛國撥經費停止,地方經費困難,學校於62年7月停辦。中學校舍全部歸區中心國小使用(區中心國小也由聖塘廟遷入)。 1964年春,隨著國民經濟的復甦,蝦峙人民復辦國中的要求日益迫切。經原地區文教局批覆,同意秋季恢復國中招生,國中班附設在區中心國小內。 1966年“文革”開始,區中心學校貫徹“國小應考慮學生就近入學”的指示,一分為三,校址分別遷至南岙、大岙、廟灣三村,原中學校舍復歸中學使用,中學恢復獨立,校名為“普陀縣蝦峙中學”。 1973年秋三官殿年久失修,大殿部分坍塌,全校師生人抬肩扛,拆搬建造了飯廳宿舍等生活輔助用房200平方米。 1980年2月,學校由民辦轉為公辦。同時積極改造辦學條件,教育局撥款9萬元,在原大岙國小操場上建造三層教學樓一幢(現用),83年初動工10月竣工,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1986年3月動工建造學生宿舍樓,6月竣工。二層490平方米,經費全部由區公所投入(現用)。 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舟山實行以市領導區、縣新體制。普陀縣改為普陀區,學校改名為“普陀區蝦峙中學”。 1991年,原二層磚木結構教學樓,拆造為教師宿舍樓,建築面積740平方米,占地面積322平方米(現用)。隨後,在原飯廳宿舍基礎上,進行改建,建設學校食堂,建設面積22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平房。 1992年少汽疊拳10月,由於撤區擴鎮並鄉後學校管理體制的調整,根據普陀區委辦[1992]58號檔案精神,學校正式改名為“普陀區蝦峙鎮初級中學”,一直沿用至今。 2002年8月,為撤併黃石中學,在現教學樓右側建設二號教學樓,建設建築面積350平方米,占地面積200平方米。 2003年8月,撤併柵棚中學,開始在校園西側建造綜合樓,建築457平方米,占地面積250平方米,2004年8月竣工。

聯繫方式

聯繫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蝦峙大岙 郵政編碼:316125

聯繫方式

聯繫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蝦峙大岙 郵政編碼:3161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