蝟膽

蝟膽

蝟膽,中藥名。為蝟科蝟屬動物刺蝟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大耳蝟屬動物達烏爾蝟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或大耳蝟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的膽汁。動物刺蝟,分布於我國東北及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動物達烏爾蝟,分布於我國東北及山西、陝西、寧夏等地。動物大耳蝟,分布於我國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明目之功效。主治眼瞼赤爛,迎風流淚,痔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蝟膽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蝟目
  • :蝟科
  • :蝟屬、大耳蝟屬
  • :刺蝟、達烏爾蝟、大耳蝟
  • 採收時間:四季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貯藏,鑑別,一、藥材性狀,二、飲片性狀,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膽汁。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入肝、膽經。

功效

清熱,解毒,明目。

主治

眼瞼赤爛,迎風流淚,痔瘡。

相關配伍

1、治痘後風眼,兩瞼紅爛,眵淚,癢不可當,刺蝟膽汁。用簪點入,二三次即愈。(《綱目》引《董炳集驗方》)
2、治產後虛弱,刺蝟膽2個,白酒1盅。熔燒後服,取汗。(《中國動物藥》)

用法用量

內服:熔燒,兌酒,1-2個。
外用:適量,點眼;或化水塗敷。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四季均可捕捉,捕捉後剖腹取出膽囊,用線紮緊囊口,懸掛於陰涼通風處,乾燥。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貯藏

貯於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鑑別

一、藥材性狀

膽囊呈卵形至三角形,上部狹細,下部膨大呈囊狀,大小不一,長30-35mm,寬徑5-10mm,囊皮薄,略有皺縮。表面灰褐色或黑色。囊內膽汁黑綠色。氣微,味苦。

二、飲片性狀

同藥材形狀。

形態特徵

1、刺蝟,別名蝟、毛刺《爾雅》,白刺蝟《楊氏家藏方》,蝟鼠《綱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隨息居飲食譜》,偷瓜獾、刺血兒《中藥大辭典》。體形肥短,體長16-27cm,體重400-900g。頭寬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長度不超過周圍的刺長。體背面及兩側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較發達,尾短。刺蝟臉部色較深為褐色。全身的尖刺顏色變異較大,大致可分為:一為純白色,為數較少。一為基部白色或土黃色,中間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為白色,因而整個體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細而硬的白毛。四足淺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2、達烏爾刺蝟,體形較刺蝟略小,體長17.5-25cm。耳較長,超過其周圍尖刺之長。刺短而細,棕褐色與白色相間,無純白色尖刺。體背為淺棕褐色,體側及腹面長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3、大耳蝟,體形較小,體長17-23cm。吻部甚尖,耳大,耳長為37-50mm,耳尖鈍圓,顯然超過其周圍的尖刺。軀體背面覆有硬刺構成的甲冑,由頭部耳後方開始,往後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體背部的尖刺為暗褐色與白色相間,也有少數全白色的刺。尾極短為棕褐色。為荒漠、半荒漠地帶典型的種類。

生長環境

1、刺蝟,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開墾地及荒地、灌木或草叢等各種類型的環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叢中為多。分布於我國東北及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達烏爾蝟,棲息於乾旱地區草原地帶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區的灌叢中。分布於我國東北及山西、陝西、寧夏等地。
3、大耳蝟,棲息於農田、莊園,礫石荒漠也能見到。分布於我國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相關論述

1、《綱目》:“點目止淚;化水塗痔瘡。”
2、《得配本草》:“點痘後風眼。”
3、《中國動物藥》:“清熱明目,解毒。治眼瞼赤爛,痔瘡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