蝟擬刺糠蝦

蝟擬刺糠蝦(Paracanthomysis hispida Ii,1936)是糠蝦科擬刺糠蝦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蝟擬刺糠蝦
  • 拉丁學名:Paracanthomysis hispida Ii,1936
  • 動物界
  • :糠蝦目
  • :糠蝦科
  • :擬刺糠蝦屬
  • 命名者及年代:Ii,1936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雌雄兩性最大體長皆為18mm。體形纖細,表面具許多微小的密刺。額板短三角形,很窄,末端呈尖刺狀,僅超過眼柄的基部。頭胸甲前側角尖刺狀。胸部末節及腹部第1—5節的背面密布小刺,排列成兩橫帶形,第6節的背面全部覆以小剌,但尾節的表面光滑無刺。眼大,長顯著大於寬,約為寬的,角膜稍寬於眼柄,半圓形,顯著短於眼柄,眼柄的背面無刺或齒狀突。雄性第1觸角柄較粗壯,長約為頭胸甲的1/2,第1節長與第3節約等;第2節短小,內緣末部具1小刺,內緣長度約為第3節的1/2;第3節較第1、2兩節顯著粗壯,背面無突起,內緣末角具密集的小刺,雄性突與刺糠蝦相似,長約為第3節的1/2。觸角內鞭短小,長稍短於頭胸甲;外鞭的基部向外側橫伸,然後再彎向前方,似牛角狀。雌性觸角纖細而短,長僅為頭胸甲的1/3,內鞭較雄性粗壯,外鞭正常。第2觸角鱗片形狀及構造與刺糠蝦屬相似,但顯著細長,長約為寬的10倍,雄性者稍短於第1觸角柄,雌性者顯著長於第1觸角柄,末節短小,長約為基節的1/17。上唇前緣具刺突。大顎發育完全。第1小顎末小葉外緣肩部具顯著的鈍突。第2小顎發育正常,與新糠蝦屬和刺糠屬中所包括的種外形相似。第1、2胸肢與 Neomysis 屬的相似。第3—8胸肢內肢掌節由5—7小節構成,末節末端在指節的兩側各具1帶小突起的剛毛;外肢基節外末角圓形,鞭部由8—9節構成。雄性第1—3和第5腹肢與雌性以及新糠蝦屬和刺糠蝦屬的種基本相似,但第4腹肢卻顯著不同,外肢不分節,末端伸至第6腹節中部附近,基部具突出葉,約在末部1/3內緣處具1或2根剛毛,其長一般不超過該節的末端,末部具1對帶小刺的剛毛,較側緣剛毛粗大,長超過該節的1/3,但不超過1/2。內肢短小,外緣具突出葉。圖77 蝟擬刺糠蝦 Paracanthomysis hispida Ii,19361.雄性頭部背面;2.雄性第1觸角;3.第2觸角;4.第5胸肢內肢;5.雄性第4腹肢(外肢末節的內緣具1根剛毛者);6.雄性第4.腹肢(外肢具2根剛毛者);7.雄性尾節;8.雌性第6腹節背面末部和尾節;9.尾肢內肢。尾節舌狀,末端稍尖,長約為第6腹節的,約為基部寬的末緣超過尾肢內肢末端。基部側緣具4—6個大刺,各刺之間距離也較大,末刺後方有一段邊緣無刺;側緣中部的刺大小不同,大刺和小刺排列成組,在兩大刺之間一般具1—7個小刺,刺間距離較小;側緣末部1/3的刺較小,大小相同,排列十分緊密,末端1對中央刺較其外側刺略小。尾肢內肢稍短於尾節,其內緣腹面在平衡囊的下方具3—5小刺,由前向後逐漸增大。生活時標本軀體透明,濃而大的棕褐色色素細胞遍布身體背面。標本採集地 山東青島:1♀,沙嶺莊,1955年7月6日;24♂♂,38♀♀,薛家島南岸,1955年9月20日;1♀,膠南竹岔島,1973年11月30日。本種生活在較清澈而有激浪的潮下帶淺水中,常攀附於海藻上。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中國黃海。
國外分布:日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