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
吸血
蜱的幼蟲、若蟲、雌雄成蟲都吸血。宿主包括陸生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有些種類侵襲人體。多數蜱種的宿主很廣泛,例如全溝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類200種,鳥類120種和少數爬行類,並可侵襲人體。這在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硬蜱多在白天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長,一般需要數天。蜱的吸血量很大,各發育期飽血後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雌性硬蜱甚至可達100多倍。
尋覓宿主
蜱的嗅覺敏銳,對動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當與宿主相距15m時,即已感知,由被動等待到活動等待,一旦接觸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棲息在深林地帶的全溝硬蜱,成蟲尋覓宿主時,多聚集在小路兩旁的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候,當宿主經過並與之接觸時即爬附宿主;棲息在荒漠地帶的亞東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動,主動尋覓宿主;棲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種,多在地面或爬上牆壁、木樁尋覓宿主。
蜱對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騷動的部位。例如全溝硬蜱寄生在動物或人的頸部、耳後、腋窩、大腿內側、陰部和腹股溝等處。微小牛蜱多寄生於牛的頸部肉垂和乳房,次為肩胛部。
宿主更換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換宿主的現象,根據其更換宿主的次數可分為四種類型:①單宿主蜱:生活史各期都在同一個宿主體上寄生、吸血,如微小牛蜱。②二宿主蜱:幼蟲與若蟲在同一宿主寄生、吸血,成蟲則寄生另一宿主,如殘緣璃眼蜱。③三宿主蜱:幼蟲、若蟲、成蟲分別在3個不同宿主體上寄生,如全溝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為三宿主蜱,蜱媒病的重要媒介大多數是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幼蟲、各齡若蟲和成蟲以及雌蜱每次產卵前都需尋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吸飽血後離去,軟蜱多為多宿主蜱。蜱的宿主更換使其有可能在不同宿主之間傳播蟲媒病。
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於鰲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症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過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經毒素可導致宿主運動性纖維的傳導障礙,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現象,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稱為蜱癱瘓。多見於兒童,如能及時發現,將蜱除去,症狀即可消除。此病在山東等地曾有人體病例報導。
傳播疾病
森林腦炎
又稱俄羅斯春夏腦炎。病原體是森林腦炎病毒。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是其貯存宿主。硬蜱為傳播媒介。蜱涎腺的病毒經叮咬傳播。病毒可經變態、經卵和經精細胞傳遞。我國北方傳播媒介主要是全溝硬蜱,其次是嗜群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和邊緣革蜱,雲南傳播媒介為卵形硬蜱。本病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河北、內蒙古、新疆、西藏、福建、四川和雲南的林區。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
又稱新疆出血熱。病原體是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大型草食性動物和野兔是其主要宿主,硬蜱為傳播媒介。病毒可經變態和經卵傳遞,經叮咬而感染宿主該病分布於新疆,亞東璃眼蜱是新疆地區主要傳播媒介。此外,在雲南、青海、內蒙古、四川等省、自治區的家畜血清中也檢出抗體。
北亞蜱媒斑疹傷寒
病原體是西伯利亞立克次體。多種齧齒動物為其貯存宿主,硬蜱和軟蜱為傳播媒介。立克次體在蜱的涎腺、中腸上皮細胞、基節腺及卵巢內繁殖。中腸上皮細胞破裂後,立克次體可隨糞便排出。故可經蜱叮咬或經蜱糞、基節液污染皮膚傷口以及吸入蜱糞而感染,除能經變態和經卵傳遞外,還可經精細胞傳遞。我國有黃鼠、田鼠等20餘種小型齧齒動物為其主要貯存宿主。草原革蜱是內蒙古和新疆的主要傳播媒介。邊緣革蜱、森林革蜱、中華革蜱、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等10餘種蜱為個別地區的傳播媒介。本病分布於東北、華北、山東、新疆、西藏、湖南、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區。
Q熱病原體是貝納柯克斯體
牛羊為主要傳染源,主要感染途徑是經呼吸道或經消化道感染。硬蜱和軟蜱可為傳播媒介,經蜱叮咬或經蜱糞便、基節液污染皮膚傷口和黏膜以及吸入蜱糞而感染。在我國曾發現亞東璃眼蜱、鈴頭血蜱和微小牛蜱有自然感染,前2種蜱能經叮咬或經蜱糞傳播,病原體可經變態和經卵傳遞。我國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
人埃立克體病
病原體屬埃立克體族和人粒細胞埃立克體,硬蜱為其傳播媒介。在我國,用PCR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龜形花蜱、越原血蜱、卵形硬蜱、微小牛蜱、全溝硬蜱、森林革蜱和鼠類以及人群中發現有查菲埃立克體的基因片段。在草原革蜱、嗜群血蜱、全溝硬蜱、森林革蜱和人群中檢測出人粒細胞埃立克體的基因片段,證實我國廣大地區存在埃立克體的感染。
萊姆病病原體是伯氏疏螺旋體
一些哺乳動物和鳥類為其貯存宿主,硬蜱為其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變態和經卵傳遞,經蜱叮咬傳播。我國有黑線姖鼠等十餘種野生齧齒動物及牛、羊、狗和野兔等為其貯存宿主。全溝硬蜱為我國北方的主要傳播媒介,粒形硬蜱、中華硬蜱、長角血蜱等為南方的傳播媒介。國內有29個省、市、自治區有本病分布。
蜱媒回歸熱
又稱地方性回歸熱,多種齧齒動物為其貯存宿主,鈍緣蜱為其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變態或經卵傳遞,通過蜱叮咬或基節液、糞便污染受損皮膚而感染。新疆有該病流行。該病的病原體有兩種,在南疆為波斯疏螺旋體,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為拉氏疏螺旋體,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但國內尚未發現病例。
細菌性疾病
有些細菌性疾病是非專性蜱媒疾病,但蜱能長期保存一些病原菌,並能經變態或經卵傳遞。如土拉弗菌,在邊緣革蜱體內可保存710d,草原革蜱可經變態傳遞,布魯菌在草原硬蜱體內可存活200d以上,銀盾革蜱能經變態和經卵傳遞,鼠疫耶氏菌可在草原硬蜱體內保存509d,並能經變態及經卵傳遞,故蜱在這些病的疫源地參與病菌的循環和保存。
其他
能夠通過蜱傳播的疾病還有土拉倫菌病及巴貝蟲病等。土拉倫菌病又稱野兔熱,病原體是土拉倫菌,臨床上有發熱、皮膚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等表現,可通過皮膚接觸、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蜱或革蟎叮刺進行傳播(革蟎更重要)。
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
環境防治
草原地區採取牧場輪換和牧場隔離,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縫以防蜱類孳生;捕殺齧齒動物。
化學防治
蜱類棲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倍硫磷、毒死蜱、溴氰菊酯、順式氯氰菊酯、鐵線蓮、刺柏和皂莢等,對家畜進行定期噴灑或藥浴殺蜱。在林區使用煙霧劑滅蜱。殺蟲劑中加入蜱的性信息素與聚集信息素可誘蜱而提高殺滅效果。
生物防治
有多種捕食性天敵。白僵菌、綠僵菌及煙麴黴菌等對蜱有致死作用。跳小蜂產卵於蜱體內,在其體內發育使蜱死亡。
個人防護
進入有蜱地區要穿防護服,紮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外露部位要塗擦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髮油,或將衣服用趨避劑浸泡。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