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危害,疾病病原,流行病學,臨診症狀,
分布危害
大蜂蟎最早(1904)發現於印度蜂體(apis cerana indica),小蜂蟎最早發現於菲律賓。大、小蜂蟎現已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包括日本、獨立國協、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奈及利亞等三十餘個國家都有蜂蟎病發病記錄。我國蜂蟎病早期無準確記錄,1956年前後在南方外來蜂種上首次報導大蜂蟎病,1960年前後廣東發現小蜂蟎病,此後,大、小蜂蟎迅速蔓延至全國。1962年以後,蜂蟎病基本得以控制。
疾病病原
引起蜂蟎病的病原有兩種,即大蜂蟎(Varroa jacobsoni)和小蜂蟎(Tropiladaps clareae)。二者可以單獨致病,也可以同時致病。
大蜂蟎雌蟲呈橢圓形,棕褐色,長1.17mm,寬1.77mm;雄蟲較雌蟲略小,呈卵圓形,長0.88mm,寬0.72mm。小蜂蟎雌蟲體為卵圓形,棕黃色,長1.06mm,寬0.59mm;雄蟲蟲體為長卵圓形,淺棕色,長0.98mm,寬0.59mm。
大蜂蟎卵為卵圓形、乳白色,卵膜薄而透明,長0.6mm,寬0.43mm,產出後可見四對肢芽;小蜂蟎卵近似於圓形,分有肢芽和無肢芽兩種卵,有肢芽卵長0.66mm,寬0.54mm,中間下陷、卵膜薄而透明。
大蜂蟎和小蜂蟎都只能依賴蓋子繁殖,發育周期中都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蟎)三個不同的蟲態。大蜂蟎雌蟲在子脾即將封蓋時潛入幼蟲巢房,封蓋後兩天開始產卵,封蓋後第三天開始出現前期若蟲,封蓋後第七天開始出現後期若蟲,封蓋後第十天開始出現第二代成蟲,到封蓋後第十二天新長成的蜂蟎隨幼蜂的出房而出房。據推算,大蜂蟎的卵期為1天,若蟲期為7天,成蟲在繁殖期間的壽命為43.5天,最長55天,而越冬時期的大蜂蟎成蟲壽命可長達3個月以上。
小蜂蟎的發育周期比大蜂蟎短,但繁殖力強。在34.8℃培養條件下,接種後1天即可產卵,也有4-5小時產卵的,一個雌蟲產卵一次需要5分鐘,每個雌蟲可產1-5粒卵,產卵持續1-6天,多為4天。前期若蟲經46-58小時進入靜止時期,經蛻皮即為後期若蟲。後期若蟲經44-53小時進入靜止時期,活動停止,蛻皮而成為成蟲。由卵到成蟲需5天時間。
流行病學
由於各地氣溫、蜜粉源和蜂王開始產卵的時間等情況不同,大、小蜂蟎的成長規律也不一樣。一般說,大蜂蟎自春季蜂王開始產卵起,就可開始繁殖,4-5月蜂蟎的寄生率較高,夏季蜂王產卵後,蜂群進入增殖盛期,這時蜂蟎的寄生率則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秋季,群勢下降時,蜂蟎仍繼續繁殖,並集中在少量子脾和蜂體上,因而寄生率急驟上升,9-10月份達到高峰,直到蜂王停止產卵、群內無子脾時,大蜂蟎才停止繁殖。大蜂蟎成蟎可在蜂體上越冬。
大、小蜂蟎常並存危害外來蜂種,中蜂雖可發現有大蜂蟎寄生,但對繁殖和采蜜無明顯影響。大、小蜂蟎可通過異群蜜蜂因盜蜂、錯投,或管理上抽調、合併等途徑而傳播。
臨診症狀
寄生大蜂蟎的蜜蜂發育不良,體質衰弱,採集力下降,壽命縮短;寄生大蜂蟎的幼蟲,有的在幼蟲期死亡,有的在蛹期死亡,幸而羽化成蜂的,也常是翅足殘缺不全,出房後不能飛翔。因此,受大蜂蟎侵害的蜂群常常會死蜂、死蛹遍地,幼蜂到處亂爬,群勢迅速衰退。
小蜂蟎可以使蜜蜂的幼蟲和蛹嚴重受害,它不但可以使幼蟲大批死亡,腐爛變黑,而且也可使蛹和新出房的幼蟲變得殘缺不全,蜂群中可見子脾上有不少的巢房蓋被咬破,有的幼蟲未化成蛹就死去,有的化蛹後不能羽化,有的羽化出房時,翅膀殘缺不全,幼蜂發育不良,在巢門前或場地上亂爬。
蟎病嚴重的蜂群,由於新蜂不能產生,成年蜂大批死亡,蜂群迅速削弱、甚至全群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