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體型,卵,若蟎,成蟎,蜂蟎的種類,非寄生性蟎,寄生性蜂蟎,生物特性,生活周期,寄生習性,溫度影響,影響,蜂蟎與病毒病,抗蟎性,診斷方法,症狀檢查,蜂蟎檢查,發生規律,處理方法,熱處理,特性套用,藥物治蟎,防治技術,防治方法,注意事項,蜂蟎防控研究動態,中蜂抗蟎機制,蜂蟎的生物學防治,
形態特徵
體型
大蜂蟎的個體發育分3個階段,即卵、若蟎和成蟎。
卵
圓形。雌蟎可產兩種卵,一種為有肢體卵,0.65毫米Χ45毫米。一種為無肢體卵,個體較小,逐漸變黃枯乾而死。雌蟎在幼蟲封蓋後60小時開始產下有肢體卵,卵白色,在薄薄的卵膜內可見到胚胎,形似緊握的拳頭。
若蟎
若蟎分前期若蟎和後期若蟎。前期若蟎卵圓形,白色透明,具有4對足,大小為0.7毫米×0.8毫米,腹面具有肛板,氣管未成熟。足為角狀,跗節有小吸盤。雄性前期若蟎大小為0.62.74毫米×0.58~0.69毫米,肛板外形較硬,氣管及足與雌蟎相同。雌性後期若蟎為卵形,大小為0.9~1.1毫米×1.l4~1.6毫米,背板骨質化明顯。雄性後期若蟎為圓形,大小為0.74~0.88毫米×0.7~0.8毫米,4對足。根據剛毛的分布可以區分出雌雄性蟎,雌蟎多剛毛,而雄性的剛毛只分布在肛區。
成蟎
雌成蟎,棕褐色,體被整個
角質化的背板所覆蓋,背板具有網狀花紋。有些雄蟎背板上具有黑色斑,身披濃密的剛毛,體呈橢圓形,大小為1.44毫米×1.73毫米,腹面由胸板、生殖板、腹股板、腹側板及肛板組成。口器位於身體的下方,由整肢和腳須組成刺吸式
口器,氣門在第三及第四對足基節間外側,足粗短,由6節組成。雄成蟎,體呈卵圓形,淡黃色,骨質比較少,大小為0.89毫米×0.73毫米,背板與腹板癒合,觸角上有可動肢,變為凹狀附肢,小端匙狀,適於傳送精液。口器下方為性器官,腹面各骨板除肛板外,均不明顯,腹面前肛區多剛毛,體後部剛毛較粗。
蜂蟎的種類
蜂群中有100多種與蜜蜂有關的蟎, 但它們大多數對蜜蜂沒有危害。這些蟎大體可分為4類, 即食腐蟎、捕食性蟎、攜播蟎和蜜蜂寄生蟎。根據蜂群中蟎對蜜蜂的危害程度, 還可將蜂蟎分為非寄生性蟎和寄生性蟎2類。
非寄生性蟎
與蜜蜂相關的3類非寄生性蟎分別來自於真蟎目無氣門亞目、真蟎氣門亞目和真蟎目中氣門亞目。許多真蟎目無氣門亞目的蟎類生活在蜂箱底部, 以巢屑、蜂屍和一些真菌為食, 如Forcellinia faini是一種普遍的食腐蟎, 最初在波多黎各島被發現, 而後在泰國的蜂箱巢屑中大量存在。中氣門亞目的一個典型代表是跗線蟎科的Pseudacarapis indoapis, 這種蟎只發現於東方蜜蜂蜂巢內, 可能以取食花粉為生。中氣門亞目的Melichares dentriticus是一種以捕食其它生物為主的蟎類, 在蜂箱內隨處可見, 普遍存在於儲藏物中, 而該亞目的新曲厲蟎 (Neocypholaelaps) 屬和Afrocypholaelaps屬則存在於熱帶和亞熱帶樹木的花朵上, 以花粉為食, 是一類依靠蜜蜂傳播的攜播蟎, 如在澳大利亞西方蜜蜂和印度東方蜜蜂的個別採集蜂上, 發現過大量Afrocypholaelaps Africana, 最多可達400隻左右, 以巢房內的花粉為食, 通常不會干擾蜂群。此外, 世界上很多地區的蜂群中還發現過Melittiphis alvearius, 根據血清學診斷, 這類蟎並不是寄生性蟎, 也是以巢內儲存的花粉為食。
寄生性蜂蟎
迄今為止, 全世界發現並報導的蜜蜂外寄生蟎主要有12種, 分別來自於節肢動物門, 蛛形綱, 蜱蟎亞綱, 寄蟎總目, 中氣門目, 皮刺蟎總科的瓦蟎科、厲蟎科和蜂盾蟎亞科。
生物特性
生殖特性
1隻雌蟎能產1~7粒卵,多數產2~5粒,進入巢房內的大蜂蟎有產卵能力的占94.8%,無產卵能力的僅占5.2%,試驗查明,雌蟎進入蜜蜂封蓋幼蟲房48小時後與雄蟎交尾受精,腹部膨大,行動遲緩,60~64小時開始尋找產卵場所,並將卵產於巢房壁和巢房底部。大蜂蟎產卵能力雖然很強,但成活率很低,能夠形成新雌蟎的僅占35.8%,死亡3.8%;形成新雄蟎的占17%,死亡9.4%,而不能發育為成蟎的占33%。雄蟎與雌蟎交配後不會立即死亡,大部分雄蟎是在幼蜂羽化出房後死亡,而雌蟎則隨著幼蜂出房時寄生於蜂體或轉移到新的幼蟲房。試驗證明,潛入工蜂封蓋巢房的大蜂蟎均為雌蟎並在封蓋房內只繁殖一代,沒有世代重疊現象。受孕雌蟎,產1個卵時,多數情況下發育為雌蟎,若產兩個以上的卵時,則必有一個發育為雄蟎。檢查封蓋巢房,鑑別雌蟎與雄蟎之間的性比例為1.42:1。
生活周期
大蜂蟎的生活周期分別為卵期20~24小時,前期若蟎52~58小時,後期若蟎80~86小時。雄蟎整個生活周期為6.5天,雌蟎7天。
寄生習性
蜂蟎的寄生分為蜂體自由寄生和封蓋房內繁殖兩個階段。在蜂體自由寄生階段,寄生於工蜂和雄蜂的胸部和腹部環節間,一般情況下,1隻工蜂體上寄生1~2隻雌蟎,雄蜂體上可多達7隻以上。在封蓋巢房內繁殖階段,工蜂幼蟲房通常寄生1~3隻,而雄蜂幼蟲房可高達20~30隻蟎。其原因是:
第一,
雄蜂幼蟲房集中於巢脾邊緣,溫度較低,適於大蜂蟎的寄生和繁殖。
第二,雄蜂幼蟲發育階段分泌激素的引誘作用。
第三,雄蜂幼蟲發育期較工蜂幼蟲長12小時,
工蜂對雄蜂幼蟲飼餵次數多,這樣便增加了蜂蟎潛入的機會。
溫度影響
大蜂蟎發育的最適溫度為32~35℃。10~13℃即可凍僵。18~20℃開始活動,42℃出現昏迷,43~45℃出現死亡。據室內人工培養觀察,大蜂蟎最長可活54天,在繁殖期成蟎平均壽命為43~45天。在北京地區,越冬蜂群內蜂蟎壽命在3個月以上。而在我國東北、西北寒冷地區,大蜂蟎在成蜂體上寄生壽命可達6個月以上。
影響
受大蜂蟎危害嚴重的蜂群,在蜂箱前可見到許多蜂體變形的幼蜂,翅不能伸展或殘缺,工蜂體型變小,雄蜂的性功能降低,蜂王壽命縮短。幼蟲在產生眼睛色素時如被2~3隻大蜂蟎寄生,體重將減少15~20%,大蜂蟎吸食蜜蜂體液,可使蜜蜂每2小時減輕體重0.1~0. 2%,飛行能力也降低。如在幼蜂羽化後l~10天寄生大蜂蟎,蜜蜂的壽命減短50%。此外,被大蜂蟎危害的蜜蜂,由於身體被刺穿傷口,很容易造成蜜蜂麻痹病病毒的侵入,感染麻痹病。 蜜蜂被大蜂蟎寄生後,經常扭動身體,企圖擺脫,結果造成蜜蜂精疲力盡,虛脫死亡。正在發育的蜂群,因蜂蟎的寄生,蜂群群勢減弱。受害嚴重的蜂群,各齡期的幼蟲或蛹出現死亡。巢房封蓋不規則,死亡的幼蟲,無一定形狀,幼蟲腐爛;但不粘巢房,易清除。死蛹頭部伸出,幼蜂不能羽化出房。也可在工蜂、雄蜂幼蟲及蛹體上見到寄生的大蜂蟎。若在秋季繁殖適齡越冬蜂時期之前不及時治蟎,蜂群就不能安全越冬,造成嚴重損失。
蜂蟎與病毒病
蜜蜂對很多病毒敏感, 已知的有5種病毒和大蜂蟎有關, 一種與氣管蟎有關, 還有一種與梅氏熱厲蟎有關。這些病毒粒子可能一直潛伏在蜜蜂體表、體內以及蜂箱中, 通過蜂蟎穿刺健康蜜蜂時留下的傷口感染, 這也是感染了蟎害的蜂群容易受病毒攻擊的重要原因之一。
急性麻痹病病毒 (APV) :大量危害成蜂和幼蟲, 尤其危害那些被狄斯瓦蟎同時寄生的蜂群。該病毒通過一種未知的機制被激活, 當蜂蟎寄生感染了APV的蜜蜂時, 病毒在蜂蟎體內大量增殖, 這些攜帶病毒的蜂蟎在取食健康幼蟲或成年蜂時, 使得病毒得以大量擴散和增殖, 最後導致整群崩潰。
克什米爾病毒 (KBV) :最初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東方蜜蜂中發現, 是一種分布廣泛、危害大的病毒。只要有蜜蜂的生存就有該病毒的存在, 和急性麻痹病病毒一樣, 它可能在有大蜂蟎寄生的情況下被激活, 並大量繁殖。但克什米爾病毒在沒有蜂蟎寄生的澳大利亞也會導致蜂群死亡。來自加拉大和西班牙的克什米爾病毒毒株的血清學測試結果和急性麻痹病病毒相似。克什米爾病毒的病理學仍需進一步研究。
蜜蜂殘翅病毒 (DWV) :首次在波蘭報導, 只要發現有大蜂蟎的蜂群, 就能發現該病毒的存在, 中國的中華蜜蜂也感染該病毒。有研究者認為狄斯瓦蟎在取食蜜蜂血淋巴時, 將DWV病毒傳染給健康的蜜蜂。
慢性麻痹病病毒 (CPV) :1993年首次被報導, 該病毒與氣管蟎有關, CPV可能由氣管蟎引起, 其症狀和感染氣管蟎症狀非常相似。並且蜜蜂對CPV的敏感性可遺傳。CPV產生2種症狀:一種是蜜蜂顫抖, 不能飛行, 翅膀呈“K”型, 腹部腫脹;另一種稱之為“無毛症”, 可以看到無毛, 黑色光亮的蜜蜂在巢門口爬行。這種病通常出現定地養蜂場, 發病條件和蜂蟎感染的條件一樣。在沒有蜂蟎感染的蜂群中, 偶爾也出現CPV的爆發, 但在蜂蟎感染的蜂群中, CPV病毒則顯著性地增加。
為調查小蜂蟎是否也攜帶、傳播蜜蜂病毒, Dainat等對中國雲南地區的梅氏熱厲蟎進行了研究, 調查其體內是否存在DWV、BQCV、SBV、KBV、ABPV和CPV, 結果在梅氏熱厲蟎體內發現了大量的DWV病毒顆粒, 因此認為小蜂蟎是傳播DWV病毒的生物性媒介。但這項研究只能說明在該時間段和該地區的小蜂蟎體內除了DWV病毒外, 沒有其它病毒, 而不能說明小蜂蟎不攜帶這些病毒。可以通過人為向健康蜂群接種小蜂蟎和這些病毒, 使蜂群感染, 再研究小蜂蟎是否攜帶這些病毒及其在體內的複製情況, 以此來探討小蜂蟎是否也傳播其它病毒。
其它與蜂蟎相關的病毒還有雲翅病毒 (CWV) 等, 但其病理學還不清楚。還有研究證實了大蜂蟎中存在虹彩病毒,但該發現還未引起人們的充分認識。
抗蟎性
中蜂(
中華蜜蜂)是大蜂蟎的原始寄主,在長期演變過程中,使中蜂產生了抗蟎性,主要原因是中蜂清理蜂蟎的能力強。試驗觀察證明,中蜂用前、後足刷理其胸、腹部或扭轉腹部的側腹面,以清除身體上的蟎,並且清除很快,這種清理行為稱作自行清理。當自行清理不成功時,蜜蜂便立即擺動身體作清潔舞動作,由同伴蜂用上顎叼咬蜂蟎,並用前足抱著,叼離蜂體或掉落在蜂箱底部,這種動作稱為同伴清理行為,是主要的清理行為。成堆蜜蜂清蟎現象占少數,這種稱作集體清蟎行為。
診斷方法
症狀檢查
根據巢門前死蜂情況和巢脾上幼蟲及蜂蛹死亡狀態判斷。若在巢門前發現許多翅、足殘缺的幼蜂爬行,並有死蜂蛹被工蜂拖出等情況,在巢脾上出現死亡變黑的幼蟲和蜂蛹,並在蛹體上見到大蜂蟎附著,即可確定為大蜂蟎危害。
蜂蟎檢查
從蜂群中提取帶蜂子脾,隨機取樣抓取50~100隻工蜂,檢查其胸部和腹部節間處是否有蜂蟎寄生,根據蜂蟎數與檢查蜂數之比,計算寄生率。用鑷子挑開封蓋巢房50個,用擴大鏡仔細檢查蜂體上及巢房內是否有蜂蟎,根據檢查的蜂數和蜂蟎的數量,計算寄生率。春季或秋季蜂群內有雄蜂時期,檢查封蓋的雄蜂房,計算蜂蟎的寄生率,也可作為適時防治的指標。
發生規律
蜂蟎的消長與蜂群群勢、氣溫、蜜源及蜂王產卵時間均有較密切的關係。在北京地區,大蜂蟎自春季蜂王開始產卵、蜂群內有封蓋子脾時就開始繁殖,夏季蜜粉源充足,蜂王產卵力旺盛,蜂群進入繁殖盛期,這時蜂蟎的寄生率 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到了秋季外界氣溫低,蜜源缺乏,蜂群群勢下降,而蜂蟎仍繼續繁殖,並集中在少量的封蓋子脾和蜂體上,則蜂蟎的寄生率急劇上升;到秋季或初冬蜂王停止產卵,蜂群內無子脾時,蜂蟎停止繁殖,以成蟎形態在蜂體上越冬。 因此,大蜂蟎一年四季在蜂群中都可見到。
處理方法
熱處理
把蜜蜂抖落在金屬制的網籠中,以特殊方法加熱,並不斷轉動網籠,在41℃下維持5分鐘,可獲得良好的 殺蟎效果。此種物理方法較化學藥物殺蟎的好處多。但在實際套用上較不方便,未能在養蜂生產中推廣套用。
特性套用
利用大蜂蟎喜歡雄蜂房的特性, 製造特殊的雄蜂巢礎,誘使蜂王產雄蜂卵,孵化為雄蜂幼蟲,待蜂蟎向雄蜂房聚集後抽出燒毀,採用這種方法可使蜂蟎減少20~30%。此外,經常割除雄蜂巢房,並清除雄蜂幼蟲和蜂蟎,以減少寄生率。
藥物治蟎
根據蜂蟎寄生於蜂體、繁殖於封蓋房的特點,為了取得徹底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早春蜂王尚未產卵和晚秋蜂王停止產卵,蜂群內沒有封蓋於脾的有利時機施藥。治蟎藥物種類很多,現將我國常用的有效防治藥物作一介紹,供防治時選用。
第一、殺蟎劑附著在載體上,不與蜂產品直接接觸,對蜂產品無污染。
第二,對蜜蜂安全,對大蜂蟎殺滅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對陸續出房的蟎可相繼殺滅,防治效果高達100%。
第三,使用方便,省工省時,在需要治蟎時,隨同檢查蜂群時將藥片懸掛在巢脾上即可,無需另行開箱,同其他噴霧、熏煙治蟎藥物相比,可提高工作效率5~10倍。 該藥已獲得國家專利,是當前我國防治蜂蟎藥物中最為理想的藥物,在實踐中深受廣大
蜂農的歡迎和讚揚,現已在全國普遍推廣套用。以上3種藥均由蜜蜂研究所蜂藥廠生產,供應全國需要。
第四 用中藥百部煎水噴蜂脾可治蜂蟎,而百部對人無害,有殺虱滅蟲作用 方一 :百部 20 g, 60度以上白乾酒 500 mL。將中藥百部浸入酒中 7天,用浸出液 1:1對冷水噴蜂、脾,有薄霧為度 , 6天一次 ,治3~4次,對治大小蜂蟎、巢蟲均有效。
方二 :百部 20 g,
苦楝子(用果肉 ) 10個,八角 6個,水煎至 200 mL,冷卻濾渣 ,噴蜂脾 ,有薄霧為度
防治技術
防治方法
1、斷子滅殺法
因為蜂蟎主要是以蜜蜂為載體寄生的,所以在蜜蜂的自然斷子期是殺滅蜂蟎最有利和最關鍵的時期。
操作方法是:在蜂王尚未開始產卵、蜂群內尚無封蓋幼子、蜂蟎主要集中寄生於成蜂體表的時候,選用高效無污染的殺蜂蟎藥進行殺滅,能將隱匿寄生的蜂蟎徹底滅殺。
2、人工隔離法。根據小蜂蟎在成蜂體上僅能存活1-2天的生物學特性,人為地造成蜂群斷子2-3天,使蜂蟎由於找不到寄主而死亡。
具體做法是:先將蜂群內的子脾用隔離板隔離起來,並將巢箱中的子脾全部調到繼箱中(為使蜜蜂能自由出入,可在隔蟎板前端開一小巢門),補足空脾供蜂王產卵,然後換上隔蟎板代替隔王板,隔離子脾約24天后,繼箱中的蜂蟎隨工蜂羽化出房後,因得不到食物和無幼蟲作繁殖場所而死亡。採用此法殺蟎,有效率可在90%以上。
3、掛藥熏蒸法
用圖釘將熏蒸殺蟎藥片如蟎撲等,固定於蜂群內第二個蜂路間,呈對角線懸掛,使用劑量為強勢蜂群2片,弱勢蜂群1片,3周為一療程。因為熏蒸殺蟎藥片具有揮發持續時間長,對陸續出房的蜂蟎可相繼殺滅的功效,故防治效果極佳,最高可達100%。採用此法,只要在隨同檢查蜂群時將藥片掛在巢脾上即可,不需另行開箱,與噴霧、熏煙治蟎法相比,可提高工效5-10倍。
4、帶蜂噴藥法
先將觸殺型的殺蜂蟎藥如殺蟎1號等按每毫升藥劑(使用劑量每巢脾5毫升左右)加300-600毫升水的比例配製成藥液,充分攪拌後裝入噴霧器中,均勻噴灑在帶蜂巢脾的蜂體上(噴至蜜蜂體表呈現出一層細薄的霧液為宜),然後蓋好蜂箱蓋,約30分鐘後蜂蟎即因急性中毒而從蜂體脫落,24小時內即可全部死亡。
注意事項
在蜂蟎的無公害防治中,優選殺蟎藥物是確保蜂產品免遭污染的關鍵,防治蜂蟎的藥物主要有觸殺劑(如殺蟎1號、速殺蟎、敵蟎1號等)和熏煙劑(紙片2號煙劑、敵蟎熏煙劑等)、熏蒸劑(蟎撲、升華硫磺、甲酸等)。在防治蜂蟎時,應選擇無污染、無殘留的高效殺蜂蟎藥,如殺蟎1號、蟎撲,不僅殺蟎效果好,對人、畜、蜜蜂都安全,不污染蜂產品,而且使用方便,省工省時,特別是蟎撲已成為我國蜂業生產中廣泛套用的首選殺蜂蟎藥。另外,速殺蟎、敵蟎1號、殺蟎2號等也是無污染的殺蟎藥劑,蜂農可擇優選用。
蜂蟎防控研究動態
中蜂抗蟎機制
黃雙修等認為中華蜜蜂的抗蟎性具有雙重機制:一方面是對於外來的西方蜜蜂瓦蟎, 即狄斯瓦蟎的朝鮮基因型, 中蜂不僅能驅除和殺傷絕大部分企圖附著於蜂體的西蜂瓦蟎, 而且對進入幼蟲房中產卵的西蜂瓦蟎也有很強的清理能力。另一方面, 對於中蜂自身原有的寄生瓦蟎種類, 它們的寄生無疑會對中蜂蜂群的正常生活、繁殖和生產力造成一定的影響, 但因為寄生物和寄主在長期協同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有利於雙方共同生存而相互妥協、相互適應的寄生關係, 因此對中蜂不會造成明顯的危害。這種特殊寄生關係的體現, 就成為了中蜂抑制瓦蟎種群數量增殖和危害水平的最重要因子。
薛運波等則認為中華蜜蜂能夠抵抗蜂蟎侵害是蜂王物質、抗蟎基因、蜂蟎寄生特性等各種因素對蜂蟎抵抗作用的綜合結果。
蜂蟎的生物學防治
治蟎化學藥物的長期使用, 帶來了蜂蟎抗藥性和對蜂產品的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因此, 許多科技工作者研究利用蜂群生物學與蜂蟎生物學特性的差異防治蜂蟎。經長期實踐, 總結出了許多控制蜂蟎危害的生物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