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蜂箱小甲蟲自1874年定名,學名:Aethina tumida Murray,1867;直到1940年,南非農學家魯丁(Ludine)對其外部形態和生活方式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形態特徵
卵期:體色呈珍珠白色,體型與蜂卵相似,只有蜂卵的2/3。卵群呈不規則團狀,位於空巢房及
蜂箱的小裂縫中。
幼蟲期:體色為乳白色,體長2-13毫米,頭較大,後面緊挨著3對足,背部體節有一對棘狀突起,最後一對棘狀相對堅硬和粗壯。
蛹期:幼蟲進入蜂箱外的土壤里
化蛹,蛹初期為珍珠白色,隨後蛹體色逐漸加深,胸部和腹部有刺狀突起。
成蟲期:成蟲體色為灰色至黑色,月齡越大體色越黑;體長5-10毫米,棒狀觸角,形體呈橢圓形。具有3對足,2對翅。雌蟲一般為(5.7±0.02)毫米,雄蟲一般為(5.5±0.01)毫米,其寬度一般相同,約為3.2毫米。雌蟲一般重(14.2±0.2)毫克,雄蟲一般為(12.3±0.2)毫克。成蟲的壽命平均為2個月,最長可活6個月。
生活習性
蜂箱小甲蟲幼蟲以蜂蜜和花粉為食。成蟲爬行迅速,能飛,具有避光的特性。成蟲可通過工蜂交哺獲得食物,尤其是當被限制在蜜蜂守衛的“監獄”里。它們一般隱藏在蜂箱的角落、巢框上樑和箱壁的中間、打開的巢房或底板的碎屑下面。
分布範圍
蜂箱小甲蟲起源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廣泛分布於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1996年,蜂箱小甲蟲首次在美國發現,1998年對美國養蜂業造成重大損失;而且發現熊蜂也被蜂箱小甲蟲侵染;接著埃及(2000年)、澳大利亞(2001年)、歐洲(2004年)、義大利(2014年)、菲律賓(2014年)、墨西哥(2007年)、韓國(2017年)等西方蜜蜂蜂群均不同程度受到危害。2017年起,中國廣東、海南等地發現蜂箱小甲蟲。
繁殖方式
蜂箱小甲蟲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包括卵期、幼蟲期、蛹期和成蟲期。1隻蜂箱小甲蟲從卵到成蟲需要38-81天,具體時間隨周圍環境溫度、土壤濕度等因素變化。在合適環境下,蜂箱小甲蟲每年繁殖6代。
卵期:呈經過2-3天(至少1天,最多6天),白色幼蟲孵出。雌蟲一生可以產下大約1000粒卵,Hood(2004)提出雌蟲的產卵上限可達2000粒。卵孵化成功與否與相對濕度有關,相對濕度小於50%卵很少孵化。
幼蟲期:孵化的幼蟲經過10-16天幼蟲漫遊期階段(Wander larvae),進入幼蟲完全成熟階段,便循著光線爬到蜂箱外的土壤中開始化蛹。幼蟲漫遊期有避光特性而成熟的幼蟲受光吸引而爬出蜂箱。漫遊期幼蟲可以存活48天。
蛹期:成熟的幼蟲進入土壤3天后化蛹,蛹為珍珠白色,胸部和腹部有刺狀突起,蛹期8-60天,蛹期孵化溫度25℃,濕度大於85%。
成蟲期:一般隱藏在蜂箱的角落、巢框上樑和箱壁的中間、打開的巢房或底板的碎屑下面。羽化後,雌性小甲蟲比雄性通常要長且重,在沒有食物和水的情況下,成蟲可以存活5-9天。羽化的成蟲離開土壤,可飛行找尋新宿主蜂群,從而完成其生命周期。剛羽化的成蟲便開始尋找配偶和寄生的蜂群。雌性蜂箱小甲蟲從土中羽化1周后開始產卵。在實驗室條件下,蜂箱小甲蟲可在成熟或腐爛的果實上存活和繁殖。
物種危害
蜂箱小甲蟲挖洞穿過巢房,所經之處全被破壞,使蜂蜜顏色不正常,並伴有發酵現象,還散發出一種類似於爛橙子的異味。在巢房和封蓋被破壞且發酵的情況下,蜂蜜會起泡並溢出巢房,甚至流出蜂箱。如果侵入了大量的蜂箱小甲蟲幼蟲,則對蜂群的危害是難以估量的,無論是強群還是弱群,都會在2周內被毀掉。
防治方法
預防措施
蜂箱小甲蟲傳播途徑較為廣泛,主要通過轉移蜂群、養蜂的蜂箱、蜂籠和蜂蠟以及進出境各種包裝上附著的土壤等傳播,或者通過寄生在水果、蔬菜及其他果蔬產品中經流通而得以傳播。因此,特別是來自疫區的蜂產品、疫區運輸船舶的生活用品和入境的廢舊生活品等,應加強對來自疫區如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蜜蜂及蜂產品的檢疫,加強對入境的廢舊生活品的無害化處理,防止蜂箱小甲蟲的入侵,確保國內養蜂業不受該檢疫害蟲的影響。
蜂箱小甲蟲在中國養蜂史上從未出現,2017年才傳入中國沿海地區,廣大蜂農對蜂箱小甲蟲並不認識,因此加強宣傳工作尤為重要,以蜂箱小甲蟲的識別、預防、防控等相關知識的宣傳,宣傳材料方面以蜂箱小甲蟲的成蟲、蛹期、幼蟲期、卵期的形態識別、快速檢測監測及其預警蜂群科學防控等為主;正確的對待蜂箱小甲蟲的入侵事件,消除蜂農心理恐慌,引導認知及科學防控蜂箱小甲蟲。
治理方法
蜂箱小甲蟲的有效控制不應該依賴單一方法,應開展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PM),儘可能綜合採用所有可用的控制方法,分別從飼養管理技術、物理方法、生物防控和化學防控等進行有效組合開展綜合防控。
採用人工去除蜂箱小甲蟲也可視為一種控制選擇,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開展相關工作;不同形式的蜂箱小甲蟲陷阱可以安裝在蜂箱內外,定期檢查蜂群進行處理。
強群飼養蜜蜂,足夠的守衛蜂執行守衛行為,縮小巢門確保減少蜂箱小甲蟲的進入,雖然有執行巡邏任務的工蜂,仍然不能完全巡邏整個蜂箱,因此減少蜂箱小甲蟲進入蜂箱非常有必要,例如非洲化蜜蜂使用蜂膠處理巢門,巢門口防止蜂箱小甲蟲進入蜂箱。將蜂箱搬至水泥地面或厚黏土地方,儘量保持蜂箱內外的乾燥。
飼養管理過程中,儘可能查找填補蜂箱內的裂縫縫隙,減少蜂箱小甲蟲隱藏區域和繁殖區域。確保工蜂可以到達蜂箱內所有區域,工蜂執行相應的衛生清理行為,減少或避免蜂箱小甲蟲產卵;保證蜂箱底部乾淨。
受感染的養蜂場頂層土壤被清除、處理或深埋在地下,這種情況需要耗費非常多的勞動力,當全場蜂群均被感染時,儘量採取這種方式,儘可能消除隱患。
光波防控。蜂箱小甲蟲對不同波長光譜的反應,發現蜂箱小甲蟲的幼蟲和成蟲受到紫外光390納米波長的吸引,表現出強烈的正向趨光性。在蜂場採用Led燈管,波長390納米的引誘燈進行誘捕,在巢蜜及搖蜜過程中吸引蜂箱小甲蟲,進而達到控制蜂箱小甲蟲。
熟石灰和硅藻土。熟石灰或硅藻土的混合土壤可以促使蜂箱小甲蟲的蛹期階段因脫水而無法化蛹,熟石灰僅在高劑量(10-15克/100克土壤),阻斷降低
SHB的繁殖成功率,結合硅藻土更好地降低SHB的繁殖成功率。
採用兩種昆蟲病原線蟲(Steinernema kraussei和S.carpocapsae)對蜂箱小甲蟲的防控進行了測定,尤其是土壤中幼蟲階段,控制率達到100%,持續時間達到3周。同時,歐洲市場上都有售這些產品,建議在蜂箱周圍0.90-1.80米範圍內處理。
採用不同亞種蘇雲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erline,Bt)進行了蜂箱小甲蟲的防控,通過添加於花粉團進行混合飼喂,很好抑制了蜂箱小甲蟲的繁殖。採用RNAi技術,通過注射dsRNA導致蜂箱小甲蟲幼蟲的死亡。RNAi具有目的特異性,將為防控蜂箱小甲蟲提供高效快速的方法。
通過蜂箱小甲蟲放射生物學的信息,在45-60
Gy時,未受輻射的雄性和受輻射的雌性之間的交配,平均繁殖力降低了99%,在1-4%低氧條件下以45Gy照射未交配的成年雌雄,可導致高度不育。因此,不育昆蟲技術可以作為新技術抑制新入侵的蜂箱小甲蟲種群蔓延。
通過設定只允許蜂箱小甲蟲進入,而蜜蜂無法進入的陷阱,陷阱內添加蘋果醋、礦物油、硼酸及其酵母菌(Kodamaea omeri)發酵物作為誘餌進行了物理防控,誘餌中添加化學藥劑進行綜合防控。
主要採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控,中國國外主要防控蜂箱小甲蟲的商品有GardStar(除蟲菊酯類土壤灌溉)、CheckMite(有機磷酸酯條帶)、APITHORTM(芬普尼,箱底使用);尤其是APITHORTM適用於蜂箱底部,設計的塑膠外殼,防止蜜蜂接近或接觸紙板外掛程式,測定顯示可以顯著快速地減少蜂箱中成年蜂箱小甲蟲的數量,對蜜蜂群體健康及蜂產品安全性均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