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行旅

蜀山行旅

《蜀山行旅》是張大千中年之作,描繪了蜀山的雄偉高闊。作品採取宋初山水典型的三遠式構圖,在畫法上,山石以淡墨和以少許石青、赭石朱磦等,以長披麻皴、牛毛皴和解索皴層層擦染,再施以破點、攢點等筆法點苔,苔點有大有小,有濃有淡,或疏或密,十分沉著利落,呈現出一種青苔密集、嵐氣渾厚的景象。宮殿樓宇以細筆勾之,敷以淡淡的赭石,雖未過多刻畫建築之細節,但飛檐斗拱俱十分精彩,合乎尺度,比例恰當,線條沉穩精準。整幅畫平淡趣高,筆墨溫潤,色調清新,令人幽情思遠,如睹異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蜀山行旅》
  • 作家張大千
  • 創作年代:公元1939年
  • 國畫材質:設色紙本
  • 分類:繪畫書法-中國國畫
作品簡介,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說明:1950年出版《香雪莊書畫選輯》
創作年代:公元1939年
國畫形式:立軸
尺寸:105*40.3cm
款識:蜀山行旅圖
鈐印:張爰、大千大利 鑑藏印:德芬審定

創作背景

《蜀山行旅圖》作於1939年,張大千時年41歲。這張《蜀山行旅圖》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更趨於成熟,已經脫離了二十年代他所熱衷的八大山人與石濤的粗獷寫意之風,頗得唐寅、沈周的細潤華滋,而在章法的布置和筆墨、色彩的運用上又融匯了自家之法。張大千摹古功力出神入化,能做到“變其法以適意”。

作品賞析

《蜀山行旅圖》,描繪了蜀山的雄偉高闊。畫面取五代宋初山水典型的三遠式構圖。遠處山峰漸隱,殿閣廟宇在霧氣的瀰漫中依次遠去;中部峰巒疊嶂、雜樹叢生、煙雲繚繞;近處山溪潺潺,木橋架設其上,緩坡雲樹漸疊,水畔嘉木蔥蘢。右側小徑蜿蜒遠引,可見行旅數人。一行人獨自行走在山腳小路上,將觀者的視線引向遠方,隨著小路的延伸,行人愈多。其中有行者抬竹椅,有隨從肩挑行李,眾人步履蹣跚。李白曾做《蜀道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此畫可見一斑。整幅意境高妙,既有重重殿宇造成的華麗氣象,又流露出一種高士隱居的悠閒逸致。

作者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權,後改名爰(yuán),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曆四月初一),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與齊白石井有“南張北齊”之譽。40年代研究傳統蹤及陳老蓮、沈周諸家,又赴敦煌臨摹壁畫,同時習雕塑,畫風為之一變。50年代棲身海外,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灣。張大千詩、書、畫、篆刻俱精,對於中國古字畫的鑑賞獨具慧眼。尤其他開創了淡墨潑色山水流派,推動了現代中國畫藝術發展,影響深遠,是中國傑出的藝術家。  
張大千張大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