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嘴龍類

蛙嘴龍類

蛙嘴龍類(屬名:Anurognathus),又名無顎龍,是種迷你翼龍類,屬於蛙嘴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提唐階,接近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000萬年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蛙嘴龍類
  • :動物界
  • : 脊索動物門
  • : 蜥形綱
形態特徵,物種屬性,化石分布,考古發掘,

形態特徵

蛙嘴龍的身長為9厘米,翼展長達50厘米,體重可能只有數公克。目前僅發現一個蛙嘴龍骨骸,發現於巴伐利亞州的索倫霍芬石灰岩層,有的化石還保存毛狀結構。晚侏羅世出現,延續到早白堊世。只發現於德國、哈薩克斯坦和中國。
蛙嘴翼龍是一類非常奇特的翼龍類群,是喙嘴龍類中惟一短尾的類群。個體較小,頭骨短,吻端寬闊,它們的頭骨短而寬,類似青蛙的嘴,還拖著一條長長的大尾巴,蛙嘴龍擁有短頭部,類似針的牙齒適合捕抓昆,蛙嘴龍的第五趾延長、頸部等特徵,類似喙嘴翼龍科,它們的尾巴相對地較短,形狀類似現代鳥類的尾綜骨,使得它們從樹上飛下捕抓獵物時有更多機動性,蛙嘴翼龍的主食是昆蟲。

物種屬性

蛙嘴翼龍,在1923年得名,屬名意為“沒有尾巴的頜部”。種名ammoni則是紀念巴伐利亞地理學家Ludwig von Ammon。蛙嘴龍傳統上被分類於長尾巴的喙嘴翼龍亞目。傳統分類系統中翼龍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原始的長尾翼龍,即喙嘴龍類,它們不是一個單系類群,常以非翼手龍類代替;另一類為進步的短尾翼龍,即翼手龍類。
絕大多數的研究者認為蛙嘴翼龍類屬於原始的喙嘴龍類,它們的系統位置一直存在爭論,有的研究者認為其為最原始的翼龍類型,也有研究者認為其只是處於較為原始的位置,但都認為其與翼手龍類的關係較遠,然而最近又有部分學者認為蛙嘴翼龍類與翼手龍類關係較近,兩者構成姐妹群,蛙嘴翼龍類系統位置存在眾多爭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蛙嘴翼龍的特徵不明確,到目前為止,包含這件新的標本在內,已經描述過的蛙嘴翼龍標本僅有10件,而由於頭部的特殊形態,保存都不是十分完好,僅有一件幼年個體的頭部保存較好,所以目前很多重要的特徵還不明確;另一方面是雖然蛙嘴翼龍一直被歸入長尾的喙嘴龍類,但是卻具有與其他喙嘴龍類不同的短尾的特徵,這一特徵也使得其系統位置更加複雜。

化石分布

主要分布在德國索倫霍芬灰岩、哈薩克斯坦卡拉巴斯套和我國遼西晚侏羅世的地層中,如考古人員發現的寧城熱河翼龍,另一件彎齒樹翼龍則發現於下白堊統義縣組。

考古發掘

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等科學家在河北省發現了一類非常奇特的翼龍化石——具有長尾的蛙嘴翼龍。
蛙嘴龍類
新的蛙嘴翼龍化石產自河北青龍木頭凳,屬於晚侏羅世的燕遼生物群。這一標本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二件長尾蛙嘴翼龍類,也是首件具有加長的尾椎關節突的翼龍標本。這一特徵代表了翼龍演化中較為原始的特徵,為厘定蛙嘴翼龍類的系統位置以及探討翼龍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形態學證據。
這次研究發現,新標本不僅具有長尾和加長的脈弧,同時也具有加長的椎體關節突。通過對已經記述的蛙嘴翼龍類的尾椎總長度的比較,發現蛙嘴翼龍類的尾椎長度存在明顯的多樣性,可能反映了蛙嘴翼龍類在演化過程中其尾部發生著一些重要變化。
科研人員稱, 翼龍尾部的長短通常被認為是區分翼龍類型的一個重要形態特徵,而長尾且具有加長的脈弧和椎體關節突通常被認為是原始翼龍的特徵。蛙嘴翼龍類的一些屬種具有這種原始的尾部特徵,而另外一些屬種則具有相對進步的尾部特徵,反映了蛙嘴翼龍類在翼龍的系統演化中可能處於較為原始的位置,很可能代表了早期翼龍尾部逐漸加長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