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薄瓷簡稱蛋殼瓷,亦稱薄胎瓷,是景德鎮傳統瓷器中久負盛名的傳統藝術名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蛋殼薄瓷
- 外文名:Thin shell porcelain
- 簡稱:蛋殼瓷
- 亦稱:薄胎瓷
- 屬於:景德鎮
- 特點:薄似蟬翼
概述,製造工藝,製作特點,
概述
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是景德鎮傳統瓷器中久負盛名的傳統藝術名瓷。在薄胎上描繪有青花紋樣的稱青花薄胎瓷,捕繪有粉彩紋樣的稱粉彩薄胎瓷。胎體厚度大多在1mm以內,它輕巧、秀麗,做工精緻,“薄似蟬翼、亮如玻璃、輕若浮雲”,精妙之處就是輕簿、透光。古代文人筆下有很多描寫薄胎瓷幽美的詩句:“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純乎見釉,幾乎不見胎骨”、“滋潤透影,薄輕巧”。
製造工藝
陶瓷器是不能做得太薄的,不但成型極其困難,一碰即碎,還要保證燒窯時器身不會塌下來。簿胎瓷只能手工製作,尤以利坯最為精細,利坯要經過粗修、細修、精修等反覆百次的修琢,才能將2~3ram厚的粗坯修至0.5mm左右。
傳統的手工薄胎瓷技術含量很高,從配料的選擇、拉坯、利坯、繪畫、上釉到最終的燒成,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精益求精,稍有不甚就會前功盡棄。
薄胎瓷的胚體薄、強度低,製作過程中極易破裂與變形,因此需要高超熟練的操作技藝,並執行嚴格的丁藝規程。配料時,為了防止薄胎製品在燒成中產生變形,並提高製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鋁在坯料中和氧化鎂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時,要通過粗修與精修操作,將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於1mm的精坯;上釉前,將精坯在800~900℃溫度中先素燒,上釉時,內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噴釉法,釉層厚度控制在0.1mm;裝匣採用特製的墊餅。要把精坯平穩地裝入匣缽內;燒成溫度在1 280~1320℃。
現在,薄胎瓷的品種越來越多,有各式餐具、文具、茶具、酒具和工藝檯燈等近百種,已能生產出口徑500mm的碗和高度達500mm的花瓶等大件製品。
製作特點
輕巧秀麗的薄胎瓷是中國陶瓷中的珍品,它的名貴首先於“薄”,“薄”得出奇,它不僅薄如紙,而且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磐。其主要產品有碗、瓶、杯、燈罩和文具等。欣賞這種薄胎瓷器,可以從它的背面看到瓷胎正面彩繪的圖樣,有如淡雲中望明月,薄霧中看青山,若隱若現,畫中有畫,美妙之至。
中國瓷都景德鎮早在北宋時期就生產了“影青瓷”——即薄胎瓷的先導。目前生產的薄胎瓷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超過了過去。近年景德鎮研製成75厘米高的薄胎瓶和直徑25.7厘米的大型薄胎腕,而過去認為這樣高大尺寸的薄胎是不可能成型的。
薄胎瓷的製作工序極為精細。首先要選用質量最好的瓷土,需要嚴格的配料、長時間的練泥,然後由陶土拉成粗坯,老藝人用各種刀具將粗坯精修成蛋殼般的薄胎。最後上釉入窯,經1300多度的高溫燒制而成。
在這些工序中,最難的是修坯。修坯就是薄胎定型,坯胎的厚薄輕重,全憑老藝人耳聽手摸,靜心屏氣,全神貫注,操刀時必須均勻平穩,一絲不苟,若一刀用力不當可能使坯胎毀於一瞬間。
薄胎瓷是一種高級陳列品,一隻小小的薄胎碗,價值可達數萬餘元。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幾件雍正皇帝時期的薄胎盤、碗都是無價之寶。陳列這種薄胎瓷,最好用玻璃罩護住,以防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