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0年初,當地文物愛好者首先發現蚝崗貝丘遺址,並採集到彩陶、夾砂陶片等遺物。
1990年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曾對蚝崗貝丘遺址做過調查,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對遺址進行調查。
2003年4月下旬至7月間,由南城區提供發掘經費,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組隊,對蚝崗遺址進行詳盡勘探和試掘,收穫了豐碩的成果。
遺址特點
綜述
蚝崗貝丘遺址發現墓葬、房址、灰坑、紅燒土活動面等遺蹟。遺址保存較好,按照地層分界,4500多年前至5000多年前的器皿都有,且界線分明。石器、房屋、活動面、垃圾堆放處,蚝崗村遺址各種人類定居的要素齊全。專家分析,遺址年代估計距今5000多年,在廣東史前文化發展序列中,它屬於新石器時代的較早階段,是珠三角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專家命名其為“珠三角第一村”。遺址地層文化堆積比較豐富,共分為6層。
”蚝崗人“骸骨(珠三角之父)
考古發掘發現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均為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了兩具古人類遺骸。其中一具仰身直肢葬式的骸骨,顱骨、四肢長骨幹保存良好,牙齒齊全,椎骨、肋骨、胸骨等都因骨質而腐朽松塌,貼陷於泥土中,考古學者推算骨骸是一位年齡在40~45歲間、身高166厘米的男性,人種為蒙古人種南亞類型。遺骸的發掘同之前發掘的石器、彩陶、四方型的水溝等痕跡來看,一個村落最基本要素都擁有了,說明早在5000年珠三角古人類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
文物遺存
蚝崗貝丘遺址遺物包括白陶、彩陶、刻劃紋陶等陶器,以及樹皮布石拍、蚝蠣啄、石斧等石器和骨器、蚌器。
蚝崗貝丘遺址出土石拍9件。石拍是用於加工製作樹皮布的拍打工具,當時的蚝崗人是以樹皮布為服飾原料的。
主要展覽
蚝崗遺址博物館
2007年6月,蚝崗遺址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成為了解嶺南史前文化,展示東莞遠古文明的重要視窗。展館共分三層,由時光隧道、遺址展廳、蚝崗文物展廳、三江彩陶展廳、臨時展廳、互動展廳等組成。博物館將考古發掘現場與出土文物、圖片和場景復原等展示手段相結合,真實生動地再現了5000多年前“蚝崗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景和遺址發掘過程。並匯聚了珠江、長江和黃河三大流域的彩陶,集中展現中國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
蚝崗遺址博物館還承擔著東莞青少年教育基地功能。不僅館內有以教育活動為主的互動展廳和陶藝體驗室。尤其100平方米的互動展廳里,許多學校會組織學生前來體驗“考古”、修復“文物”、設計陶器圖案,還原了整個考古過程。平時還經常有針對青少年的相關主題展覽和親子互動活動。
研究價值
蚝崗貝丘遺址是廣東出土彩陶年代較早的貝丘遺址,距今約5000年左右,對構建廣東東江流域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保存完整的古人類遺骸,為研究珠江三角洲史前人類體質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蚝崗貝丘遺址,位於廣東省東莞市
南城區蚝崗村大園坊。
交通信息
自駕:自廣東省東莞市
南城區行政服務中心開車前往蚝崗貝丘遺址,路程約7.3千米,用時約19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