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根皮入藥。【性味】 苦,涼。【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治喉痛,瘧疾,刀傷及黃水瘡。【用法用量】 2~3錢。外用適量。【注意】 忌糖和油類食物。【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蚍子草
- 拉丁學名:Desmodium szechuanense (Craib) A K Schindl
- 別稱:四川山螞蝗、紅土子草、路邊青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科:豆科
- 種:蚍子草
- 分布區域: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路邊青,多年生草本。鬚根簇生。莖直立,高30-100厘米,被開展粗硬毛稀幾無毛。基生葉為大頭羽狀複葉,通常有小葉2-6對,連葉柄長10-25厘米,葉柄被粗硬毛,小葉大小極不相等,頂生小葉最大,菱狀廣卵形或寬扁圓形,長4-8厘米,寬5-10厘米,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寬心形至寬楔形,邊緣常淺裂,有不規則粗大鋸齒,鋸齒急尖或圓鈍,兩面綠色,疏生粗硬毛;莖生葉羽狀複葉,有時重複分裂,向上小葉逐漸減少,頂生小葉披針形或倒卵披針形,頂端常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莖生葉托葉大,綠色,葉狀,卵形,邊緣有不規則粗大鋸齒。花序頂生,疏散排列,花梗被短柔毛或微硬毛;花直徑1-1.7厘米;花瓣黃色,幾圓形,比萼片長;萼片卵狀三角形,頂端漸尖,副萼片狹小,披針形,頂端漸尖稀2裂,比萼片短1倍多,外面被短柔毛及長柔毛;花柱頂生,在上部1/4處扭曲,成熟後自扭曲處脫落,脫落部分下部被疏柔毛。聚合果倒卵球形,瘦果被長硬毛,花柱宿存部分無毛,頂端有小鉤;果托被短硬毛,長約1毫米。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200-3500米的山坡草地、溝邊、地邊、河灘、林間隙地及林緣。廣布北半球溫帶及暖溫帶。
分布範圍
分布在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主要價值
全株含鞣質,可提制栲膠;全草入藥,有祛風、除濕、止痛、鎮痙之效;種子含幹性油,可用制肥皂和油漆。鮮嫩葉可食用。
【來源】 豆科蚍子草Desmodium szechuanense (Craib) A. K. Schindl.,以根皮入藥。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治喉痛,瘧疾,刀傷及黃水瘡。
【用法用量】 2~3錢。外用適量。
【注意】 忌糖和油類食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