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套裝上下冊)

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套裝上下冊)

《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套裝上下冊)》是200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介紹

  • 書名: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套裝上下冊)
  • 作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ISBN:9787030206251
  • 頁數:684
  • 定價:¥558.00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
  • 裝幀:精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淮河流域的雙墩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境內,是一處距今7300多年前的單一的新石器時代台地遺址,中心面積12000平方米左右。遺址1985年發現,至1992年先後三次發掘375平方米,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文化遺物和豐富的動物骨骼,還發現了600多件陶器刻劃符號。
雙墩遺址具有典型的自身文化特徵,陶器以四鏨平底罐形釜和缽形釜、矮圈足或假圈足餅底碗、矮喇叭座豆、鳥首或牛鼻形耳系罐、底腹均有箅孔的甑及祖形支架等為組合,這些區別於其他諸文化的器物群,特別是遺址中發現的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結構複雜的象形、幾何及其他各種單體重體、組合體類型的陶器刻劃符號,使雙墩遺址形成了獨特而新穎的文化面貌,被命名為“雙墩文化”。雙墩遺址的發掘,為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考古學研究樹立了標尺,填補了該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對建立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分期框架和淮河流域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雙墩遺址發現了我國目前年代較早、數量最多的陶器刻劃符號,這套形、意結構的記事符號,對深入研究探討雙墩文化時期的歷史狀況,探討其在中國文字起源和在漢字的形成、發展中所起到的借鑑及影響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雙墩遺址還發現了豐富的動物群骨骼,經過鑑定有軟體動物及魚、鳥、爬行和哺乳類動物50多個種類。這個動物群的發現為研究淮河流域的氣候、生態環境、人與動物的生存關係及社會經濟形態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報告對考古學、歷史學、生態環境學、動物學、陶瓷學及淮河流域文化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地理環境
第二節 歷史沿革
第三節 發現與發掘經過
第四節 資料整理
第二章 地層堆積
第一節 遺址分布與布方
第二節 地層堆積
第三章 遺蹟
第一節 灰坑
第二節 與居住有關的紅燒土
第四章 遺物
第一節 陶器
第二節 石器
第三節 骨、角器
第四節 蚌器
第五章 刻劃符號
第一節 象形類符號
第二節 幾何類符號
第三節 其他類符號
第六章 1986年試掘材料整理
第一節 文化遺物
第二節 刻劃符號
第七章 文化特徵討論
第一節 文化的分布範圍
第二節 文化特徵
第三節 分期與年代
第四節 雙墩文化的意義
第八章 刻劃符號討論
第九章 結語
第一節 文化的源與流
第二節 與周邊文化的關係
第三節 留待解決的問題
附表
附表一 雙墩遺址灰坑遺蹟登記表
附表二 1991年至1992年雙墩遺址刻劃符號登記表
附表三 1986年雙墩遺址刻劃符號登記表
附表四 雙墩遺址探方陶片陶質、陶色、紋飾、器形統計表
附錄
附錄一 雙墩遺址稻作農業考古調查與研究
附錄二 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動物遺存鑑定簡報
附錄三 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石器的鑑定與研究
附錄四 雙墩遺址黑陶滲炭工藝初探
附錄五 雙墩遺址、侯家寨遺址彩陶與紅衣陶製作工藝的初步研究
附錄六 雙墩遺址陶器摻和物的植矽體及拉曼光譜分析
附錄七 雙墩彩陶顏料來源的測試研究
附錄八 本報告出版前已發表的與雙墩遺址相關的文章目錄
後記
英文提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