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上午,《蚌埠禹會村》考古發掘報告首發式舉行,禹會村遺址發掘主持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現場作發掘成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蚌埠禹會村
- 所屬地區:蚌埠
- 考古發言:吳衛紅
- 考古段:淮河中游地區龍山文化階段
研究成果,研究意義,書評發言,內容簡介,目錄,
研究成果
《蚌埠禹會村》考古發掘報告匯集了歷次發掘的全部資料,並公布了多學科測試研究的新成果,是淮河中游地區龍山文化階段發掘規模大、研究領域廣泛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報告。禹會村遺址以特徵明顯的祭祀遺蹟和遺物,顯現了其重要學術價值,遺址中經過人工堆築鋪墊的大型祭祀台基、專屬的祭祀通道、不同類型的祭祀坑、簡易工棚建築和祭祀器具等,對考證具有地域之爭的塗山地望、解讀“禹會諸侯”事件有重要意義。
研究意義
禹會村遺址的考古資料,不僅填補了龍山文化的地域性空白,而且確立了龍山文化一個新的地方類型—禹會村類型。
書評發言
首發儀式上,山東大學歷史系文化學院教授欒豐實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衛紅,分別就《蚌埠禹會村》考古發掘報告作書評發言。
內容簡介
《蚌埠禹會村》報導了安徽省蚌埠市禹會村遺址2006年勘察、鑽探和2007、2011年發掘的全部資料,並公布了多學科測試研究的最新成果。禹會村遺址是淮河中游地區龍山文化階段發掘規模大、研究領域廣泛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報告。遺址以特徵明顯的祭祀遺蹟和遺物,顯現了這處龍山文化晚期遺存的重要學術價值。遺址中經過人工堆築鋪墊的大型祭祀台基、專屬的祭祀通道、不同類型的祭祀坑、簡易式工棚建築和特徵明顯的祭祀器具等,對考證具有地域之爭的塗山地望、解讀“禹會諸侯”事件有一定的意義。禹會村遺址的考古資料,不僅填補了龍山文化的地域性空白,而且,確立了龍山文化一個新的地方類型——禹會村類型。同時,對龍山文化中晚期階段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有了更詳盡的了解。
《蚌埠禹會村》適合於考古學、歷史地理學、文獻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及大專院校相關的專業人員和文物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蚌埠歷史沿革
第三章 蚌埠地區史前遺址的調查與勘探
第四章 禹會村遺址的發掘
第一節 位置和現狀
第二節 發掘目的
第三節 遺址的分區和探方編號
第四節 工作概況
第五節 文化堆積
一、Ⅰ區地層情況
二、Ⅱ區地層情況
三、Ⅲ區地層情況
第五章 遺蹟
第一節 祭祀遺蹟
一、祭祀台基及台基面上的相關設施
二、祭祀溝
三、祭祀坑
四、圓圈遺蹟
第二節 建築遺蹟
建築布局、結構及其類型
第三節 其他遺蹟
一、隔離牆
二、取土坑
三、通道
四、灰溝(HG)
五、灰坑
第六章 出土遺物
第一節 陶器
第二節 石器
第三節 石料
第四節 骨器
第七章 綜合研究
第一節 年代與分期
第二節 與周邊同類文化的關係
一、與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比較
二、與黃河下游龍山文化的比較
三、與蘇北滁河流域及環太湖地區龍山文化的比較
四、與江漢平原石家河文化的比較
五、與長江流域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的比較
六、禹會村遺址的自身特點
第八章 自然科學的測試和研究
第一節 禹會村遺址距今4500~4000年龍山文化的環境考古
一、研究區概況
二、研究材料與方法
三、研究結果
四、禹會村遺址龍山文化的考古學年代
五、結論與討論
第二節 禹會村遺址考古地層學特徵研究
一、禹會村遺址概況
二、禹會村遺址考古地層主要研究內容
三、遺址地層採樣和實驗室分析
四、環境代用指標的測試結果
五、結論與討論
第三節 禹會村遺址祭祀遺蹟的科學分析
禹會村遺址大型祭祀台基土壤的科學分析
第四節 禹會村遺址文化層中正構烷烴分布特徵及其意義
一、禹會村遺址及其文化內涵
二、材料及方法
三、討論
四、結論
五、討論與結論
第十二節 禹會村遺址陶片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的初步分析結果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三、陶片及土壤樣品的偏光礦物分析結果
四、陶片化學組成的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結果
五、結果及討論
第十三節 禹會村遺址祭祀彩石的多種譜學方法研究
一、引言
二、實驗部分
三、結果與討論
四、結論
第十四節 禹會村遺址地層孢粉記錄的環境和人類活動信息
一、位置、環境與遺址簡介
二、材料與方法
三、結果與分析
四、研究區域龍山文化時期的植被、氣候環境與人類活動
五、結論
第十五節 禹會村遺址碳十四測年
一、測年情況
二、幾點說明
三、數據結果
四、數據討論
第九章 結語
附表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