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草花,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臭蚤草Pulicaria insignisDrumm. ex Dunn的花或全草。分布於西藏南部。具有清熱除蒸,涼血解毒之功效。用於肺癆咳嗽,骨蒸勞熱,癰疽腫毒,丹毒,風疹瘙癢。
基本介紹
- 中藥名:虱草花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蚤草屬
- 種:臭蚤草
- 分布:西藏南部
- 採集時間:7-8月採收
- 用量:內服:煎湯,6-1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花或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脾、肺經。
功效
清熱除蒸,涼血解毒。
主治
用於肺癆咳嗽,骨蒸勞熱,癰疽腫毒,丹毒,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
採集加工
7-8月採收,陰乾。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粗壯,多分枝,徑約5-8毫米,上端有密集的分枝和被白色密毛的芽,為枯萎殘存的葉柄和葉片所圍裹。莖直立或斜升,高5-25厘米,粗壯,徑2-3.5毫米,不分枝或有2-3個花序枝,被密集開展的長粗毛,基部被稠密的絹狀長茸毛;節間長約1厘米,上部達3厘米。基部葉倒披針形,下部漸狹成長柄,莖部葉長圓形或卵圓狀長圓形,頂端鈍或稍尖,全緣,基部等寬,無柄,半抱莖,長4-8厘米,寬1.2-2厘米,質厚,兩面被氈狀長貼毛,邊緣和葉脈有密生的長達2毫米的粗毛;中脈在下面稍凸起,側脈4-5對,不明顯。頭狀花序在舌狀花開展時徑4-6厘米,在莖端單生,有時另有1-2個側生的頭狀花序生於短柄上。總苞寬鐘狀,高1.2-1.5或達2厘米,徑2-2.5厘米;總苞片多層,線狀披針形或線形,上端漸細尖,外層草質,外面全部和內面上部密生長粗毛,內層上部草質,被較疏的毛,邊緣膜質,最內層除中脈外膜質,稍有毛和緣毛。舌狀花黃色,外面有毛,舌片狹長,長1-1.5或達2厘米,寬達1.5毫米,頂端有3齒;花柱分枝長,線形,稍扁,頂端鈍。兩性花花冠無毛,長約7毫米,管狀,上部三分之二漸擴大,有卵圓披針形裂片;花葯長約4毫米,頂端尖披針形,基部有長尾部;花柱分枝頂端較鈍。冠毛白色;外層有5膜片;膜片狹長披針形,長1-1.3毫米,漸尖;內層有5個羽狀毛,向上端較粗厚,約與管狀花花冠等長。瘦果近圓柱形,有棱,頂端截形,基部稍狹,被淺褐色絹毛,長2.5-3.5毫米。花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0-4310m的山脊岩石上、石礫坡地和草叢中。分布於西藏南部。
相關論述
《西藏常用中草藥》:“消炎止痛,清血熱,祛風毒。治各種炎症,炭疽病,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