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虬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都昌縣
- 政府駐地:江西省都昌縣周溪虬門村
- 電話區號:0792
- 郵政區碼:332609
- 地理位置:東經116.18572、北緯29.26479
- 人口:50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虬門村簡介,虬門村發展,基礎設施,農村經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
虬門村簡介
以村落社區倡導文明新風,以老年協會和睦鄰里團結,以珍珠協會提供信息技術服務,以婦代會負責環境衛生整治,以村規民約規範部分村民的不良行為,從而達到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安康、社會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之目標。村黨支部連續三年被縣委評為“五好”村黨支部,2004年分別被省委、市委評為“三培兩帶”先進基層組織,2005年被市政府列為百個小康示範村之一。
虬門村發展
虬門村外湖水面幾萬畝,水資源極為豐富。為擺脫村委會財政捉襟見肘的被動局面,壯大村集體經濟,村支部決定對外湖水面進行深度開發。通過認真調查分析、精確測量,找準了攔網養殖的可行性,並利用多種途徑,從江蘇、浙江引進客商,將竹筒湖7000畝和盤湖5000畝分別以年承包額14萬元和10萬元的價格,承包給客商養殖螃蟹,一包十年。螃蟹已到收穫季節,按現行市場價格和市場需求量,兩個養殖基地均可獲純利一百萬元以上。
虬門村的熊家、利家自然村在98年特大洪災後,整體搬遷,留下了一塊400多畝的半島荒蕪地。為充分利用這塊荒蕪地及荒蕪地下的湖汊,虬門村支部大膽構想,從虬門三房村到熊家嘴築起了一條18米高程、總土方量3.4萬方的低壩,內有水面500畝,可攔網養魚、養珍珠。在荒蕪地上建起了一座年出欄生豬三千頭的生豬養殖場,並以年承包額4.82萬元通過招標發包,一包五年,從而形成了“豬———沼———珠”、“豬———沼———魚”的立體生態養殖模式。
上世紀90所代中後期,虬門村部分村民率先發展有核珍珠加工生產,村支部一班人首先自己參與珍珠產業中來,並發動全村89名黨員實施“一幫二”扶貧計畫。通過“把村民培養成小戶、小戶發展成大戶、大戶升華為企業家”這一切實可行的途徑,虬門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經濟產值百萬元以上的大戶10餘戶,50萬元以上的村民30餘戶,10萬以上的120餘戶,全村有小車8輛,中巴車兩輛,機車500餘輛,手機800餘部,中心幼稚園2個,醫療衛生所8個,全村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
為更新民眾的衛生觀念,鎮村幹部親自動手,並帶領民眾除雜草、清垃圾、排污水、清路障。同時,按規劃修建垃圾窖95個,修建至各自然村水泥路4500米,栽植樟樹6000棵綠化了所有的公路帶,安裝路燈20盞亮化了虬門中心村。每月由婦代會和老年協會組織1∽2次室內、室外、村內、村外的環境衛生評比,使民眾從思想觀念上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虬門村三面環臨鄱陽湖,每年的枯水季節民眾都必須到外湖血吸蟲疫區挑水。為解決民眾的生產、生活用水,村支部一班人上爭下籌,一座高25米、容量100噸的倒錐殼水塔終於落成。
與此同時,虬門村支部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力度,在上級領導的直接關懷和支持下,虬門村寬頻網全面開通,珍珠加工養殖戶只要坐在家裡進行網上查詢,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而且可以通過網上訂單來聯繫業務,既節省了資金,又縮短了生產周期。全面開通覆蓋半徑5公里的調頻廣播,全天開放具有五種報刊和1000餘冊實用技術、文化科技、醫療保健等內容的圖書館,修建水泥球場、燈光球場一個,成立詩詞協會,組織腰鼓隊一個、農民樂隊一個,籃球隊4支,極大地豐富了虬門村民的文化生活。
虬門村正在集中興建占地十畝、建築面積1500餘平方米的虬門村完小,虬門村四周16米到18米高程、長7000餘米的環形走廊年底前將披上綠裝,全部栽種白楊樹,在不遠的將來,虬門村將會發展成一流的小康示範文明村,成為鄱陽湖畔一顆璀璨明珠。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本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村有24戶通自來水,有24戶通電,有2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戶。
本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4輛,機車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2.8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6.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1畝。
本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有1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本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2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31.6%;畜牧業收入18.86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3頭,肉牛18頭);漁業收入2.39萬元,占總收入的2.9%;林業收入3.86萬元,占總收入的4.7%;第二、三產業收入7.37萬元,占總收入的9%;工資性收入2.2萬元,占總收入的2.7%,其中外出務工收入1.21萬元;其它收入21.6萬元,占總收入的26.3%。農民人均總收入7155元,人均純收入319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人,到省內務工1人。
文化教育
本村小學生就讀到曼蚌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腰街中學。本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本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人,其中小學生8人,中學生3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收支。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到2009年底,本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1.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