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姓

虢姓

通“郭”,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弟、武王叔父虢叔,封於西虢,虢仲封於東虢,子孫以虢為氏。西周東遷後西虢國從陝西寶雞一代,遷往下陽即河南三門峽,現三門峽虢國舊址可以說是虢氏之“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虢姓
  • 姓氏源流姬姓
  • 得姓始祖虢仲(姬仲)、虢叔(姬叔)
  • 分布:主要在河南、山西、四川、山東等
  • 郡望太原郡汾陽郡。。。
  • 堂號:長沙堂、新平堂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得姓始祖,虢氏族徽(圖騰),遷徙分布,堂號,虢姓宗祠通用聯,二十四言通用聯,七言宗祠通用聯,

基本介紹

虢[虢,讀音作guó(ㄍㄨㄛˊ)]
虢是比較古老的文字,現代基本很少用,通常用在郭表達。虢的來源多種解釋:
說文解字》《說文·虎部》“虢,虎所攫畫明文也。從虎、寽聲。”段玉裁註:“攫者又所執者,畫者叉所畫也,故有明文也。虢字本義久廢,罕有用者”。《說文解字》,對於’‘寽”,《說文解字》又說:“五指持也。”許慎對虢字本義的解釋,可謂望文生義,不著邊際。因“虢字本義久廢,罕有用者”,故後人對其本義感陌生。因此,要想弄清虢國的名義,只有對“虢”字的構形作深入分析,才能窺見其一斑。
虢字最早見於殷墟甲骨一期卜辭。甲骨金文虢字大體有三種寫法:但是最後《說文解字》選定的是第一種寫法。
1、 《合》 18187正 鄭虢仲簋 “虢”字金文由三部分組成:右邊是虎,左邊上下是爪和又(表示手的意思)。此形從雙手、從虎,作兩手搏虎狀。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卷五引丁山說:“當是象兩手搏虎之形,虢之初文也。”甚是。《說文解字》選定的是此“虢”字。
2. 昭錄伯簋
“虢”字金文由三部分組成:右邊是虎,左邊上乾下又。此形從攴,從虎,作持械擊虎狀。康殷在《文字源流淺說》一書中說:甲骨文中的“虢”字,其象形文字是:右邊一 只虎,左邊為一兵器“戈”。並進一步解釋說:“綜合分析其初文,從手從戈,從虎,概原象以戈獵虎之狀。戈亦聲。後漸訛做雙手之形,有徒手搏虎之意。
3、 班簋 虢叔 虢叔尊
(1)字金文由三部分組成:右邊是虎,左邊的是上面是爪下面是攴,此形從手、從攴、從虎,作一手按虎,一手持械,奮力擊虎狀。
鄭虢仲簋 中的“虢”字是最終選定的字鄭虢仲簋 中的“虢”字是最終選定的字
(2)虢有徒手搏虎並剝下虎皮之意。
“虢”字金文由四部分組成:右邊是虎,左邊的中間是卜,上下是爪和又(表示手的意思)。關於“卜”字,《說文》中的解釋是“灼剝龜”。“卜”字源於在龜甲上占卜,使用的甲板要先剝去龜殼上的皮,所以卜有剝皮之義。
“剝”字的別體字左邊是錄,右邊是立刀旁。刀是剝的工具,卜表示剝的內容,所以卜確有剝義。當然,剝的是皮。
在周代金文銘文中,屢屢有周王賞賜臣下“朱虢”的記載,與《詩經》中“朱鞹”的意思相同。朱虢就是紅色的皮革,是周代車上的飾物,通常由周王賜給臣子以示榮寵。周代貴族鑄器時把周王賞賜的朱虢銘之於器物上,以此相互誇耀。
虢與虎有關係,多種解釋含義,有徒手博虎或者虎皮相關解讀。來源還未確確考證。
虢與郭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的共同點在於皮。皮是動物的外層,城牆是處所的外層,所以虢等於郭。如果論起先後,應是虢在先郭在後,因為人類的狩獵活動要先於建造城邑。先民捕獵老虎,重在得到虎皮。後來,古人建造城邑,城牆也像皮一樣處在外層,就讀音而言,當時的人們也稱它為虢。但是,就文字而言,古人又依據城牆的形狀,把字寫成郭。就城郭而言,字音是虢,字形是郭,字義是皮。

姓氏源流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成王叔父虢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的二叔父姬仲、三叔父姬叔被封於虢地,建立了虢國,史稱虢仲、虢叔。其後裔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多稱虢氏。虢,周王朝時期的諸侯國名,實際在歷史上分為五個虢國。虢仲被封在雍地(今陝西寶雞),史稱西虢(其後裔遷封今三門峽虢國);虢叔被封在制地(今河南滎陽),史稱東虢。
虢姓
在西周時期,由於受到犬戎的不斷侵擾,西虢分裂成為兩部分,分別向東遷徙:一部分遷徙到上陽(今河南三門峽陝縣李家窯),之後稱南虢;另一部分遷徙到下陽(今山西平陸),則稱北虢。後來,部分西虢後裔與羌族人在西虢故地即今陝西寶雞又建了一個虢國,史稱小虢。到了西周王朝滅亡,周平王姬宜臼於(公元前770年)在大舉東遷之時,由於鄭武公姬滑突(姬掘突)護駕、建東周王朝有功,就把東虢之地封賞給了他,因此在史書上記載:“周平王四年(鄭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鄭國滅東虢。”東虢後人遷至陝地三門峽虢國的北虢,即今山西平陸,到公元前655年,晉滅陝地虢國。當時,南方的荊國迅速強盛起來,荊國君主莊王熊侶(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定王剛即位立足還未穩之際,藉口東周無辜滅東虢,不善待被晉滅的陝虢虢公族為名,親率荊國軍隊興師問罪,曾一度攻擊到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周定王當時大為恐懼,連忙找來虢仲的後裔姬序,把他封在陽曲(今山西太原),再次建虢國的新封國,還賜爵號為公爵,稱陽曲諸侯封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郭”、“虢”二字同音通假互用,故而姬序即號稱虢公,亦稱郭公。因此陝地三門峽虢國一帶成為虢氏的散播地,而太原陽曲就成為虢氏(郭氏)諸侯國的受封地。
在歷史上,人們對這些虢國的認定是不一樣的,有四種觀點:
五虢說:認為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皆為諸侯國。
四虢說:認為東虢、西虢、小虢、虢國(南虢、北虢)是諸侯國,南虢、北虢實為一家。
三虢說:認為東虢、西虢、北虢是諸侯國,南虢臣屬於北虢,而小虢不算數。
二虢說:認為東虢和虢國(南虢、北虢)是諸侯國,西虢是采邑,小虢不算數。這些虢國的後來在春秋時期先後被強權諸侯大國所吞滅,例如:周莊王姬佗十年(秦前出公嬴出子十七年,公元前687年),秦前出公出兵滅了小虢,將其地收改為雍邑。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晉獻公姬佹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出兵滅了南虢(今河南三門峽陝縣李家窯)與北虢(今山西平陸),將其地分別收改為上陽邑和下陽邑。這些虢國滅亡之後,其公族子孫以及部分國人便分別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虢氏、或郭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虢氏、郭氏同宗同源,郭即虢,虢即郭,其郭氏還成為了當今中國排行第十六位的超級大姓,人口約一千七百二十三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1%左右。
姬姓來源:虢郭通用
史書記載,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叫姬叔(虢叔)、姬仲(過仲),虢是他們封國的國號,後代以國號虢為姓氏。史書又說,周文王經常“咨於二虢”,即向虢仲和虢叔諮詢政事。
為什麼將虢作為封國的國號呢?
原來,生活在陝甘一帶的周人,在周太王時遷居今陝西省岐山和扶風交界處的周原一帶,在這裡建築城邑,建立了周族的大本營。直到文王末年遷都豐邑,這裡一直是周人的政治中心。
周原的西邊就是寶雞,寶雞在古代叫陳倉。《括地誌》說:“虢國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次西十餘里又有城,亦名虢城。”這說明寶雞一帶的確有兩個虢國,其中一個虢國的遺址就是今陝西寶雞縣城所在地,另一個應該在該縣城以西5公里的地方。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岐山鳳雛宮殿基址的窖穴中,發掘出大量的早周甲骨,在編號為23號的卜甲上發現有“於尚椃”三個字。尚椃即上虢。既有上虢,必有下虢,就像虢國後來有上陽城和下陽城一樣。上引古陳倉的兩座虢城當分別為上虢和下虢,揆諸情理,虢仲排行在前,其城當為上虢;虢叔排行在後,其城當為下虢。這兩座虢城位於周人都城的外圍,其作用相當於郭城。
可見,虢國之封號本來就有郭城之義,虢在周人的眼裡就是郭。
在虢國所鑄的青銅器中,有城虢仲簋、城虢遣生簋。虢前冠以城字,城虢並提,城虢即城郭,意即城之外城。周代青銅器又有班簋,銘文中有虢城公,虢城公亦即郭城公,虢城就是郭城。可見,周代的虢人皆知虢就是郭。

得姓始祖

虢仲(姬仲)、虢叔(姬叔)。

虢氏族徽(圖騰)

虢氏族徽—虢太子墓陽燧虎圖騰“白虎戰虺”虢氏族徽—虢太子墓陽燧虎圖騰“白虎戰虺”

虢氏族徽的發現,證明虢氏族徽(圖騰)有存在的理由,有永傳世間的依據。 根據虢氏族徽內容故事和傳說,西虢公爵作四言詩一首。
保龍之虎贊(虢虎贊)
天地玄黃,鷙鳥傳信。
虺龍相混,虺欲代龍。
白虎戰虺,力保真龍。
忠心護義,名揚春秋。
此詩包含的涵義豐富:一、華夏中國的遠古神話傳說。
二、商亡周興、周朝代商的虢氏功勳故事。
三、東周虢國的忠義護周室的歷史故事。
四、虢轉為郭后,虢、郭后人在華夏歷史上忠義為國,團結各族民眾,維護天下統一的各種故事。
“白虎戰虺”一個“戰”字,詮釋了保龍之虎的勇猛,同時也意指虢族“尚武”之特質。
虢氏族徽—虢太子墓陽燧虎圖騰“白虎戰虺”虢氏族徽—虢太子墓陽燧虎圖騰“白虎戰虺”

遷徙分布

虢國的封國最初在陝西寶雞一帶,但是到了西周厲王時期,由於王室逐漸腐敗,加上周邊少數民族的威脅,周人的統治中心變得不安全起來,史書稱之為“王室多故”。於是,西周晚期出現了東遷的潮流。先是始封地在今陝西華縣的鄭國東遷到今河南鄭州一帶,隨後虢國也東遷到今三門峽一帶,建立了虢人新的大本營。最終,周王室也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歷史上的東周時期。
考古工作者在三門峽上村嶺發現了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轟動了海內外。現在,在墓地原址建立了著名的虢國博物館。可以說,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就是郭姓的祖墳,海內外郭姓到上村嶺墓地來參觀,實際上也是上墳掃墓、祭拜祖靈。
虢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排除郭氏不計,其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卻名列第八百七十九位,以長沙為郡望。
現在湖南省的長沙市、益陽市南縣三仙湖一帶,尚存虢氏後裔的一大支族。其遷徙情況是:五代時自山西太原遷江西,明成化年間自贛遷湘之長沙新康都六甲,今屬望城縣靖港鎮大泊湖村。
據家譜文獻《長沙虢氏族譜》的記載:“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勛標王府;三君譽薄遐方。溯博士於春秋,淵源家學;征大夫於晉國,丕丕皇猷。在昔家聲,昭垂後裔。迨以郭更虢之後,仍本姓者,僅吾一支,歷籍本豫章遷茲,自洪武越十餘代,支繁派演……”
長沙虢氏一支為古虢氏僅存的承嗣,系明朝成化年間由江西饒州遷湘地的,姓氏由“郭”復“虢”,至今已歷五百多年,丁口繁衍達萬,後裔再遷者目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廣東、台灣等地。

堂號

長沙堂:以望立堂。
新平堂:湖南長沙虢氏宗祠堂號。家譜文獻
虢氏家神虢氏家神
湖南長沙虢氏至明末清初分為邦、爵、慶、錦、顏、曾、思、唐、隆九大房。除慶、錦二房早年徙湖南常德丹洲外,其餘七房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共建宗祠。譜則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數修支譜,於民國七年糾族共修過族譜,譜名《長沙虢氏族譜》,凡虢氏自明至民國丁口繁衍、遷徒等情況詳載備致,共二十二冊,計兩千四百多頁。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續修過族譜,因社會變更未梓,現原稿本散失。

虢姓宗祠通用聯

二十四言通用聯

有伯庭興,承之可榮,文光上楚,武顯大清,代傳名振,時昭德成;詩書世澤,禮義家聲,元勛永紹,峻業維宏,忠孝繼啟,道學昌明:全聯出自湖南長沙虢氏宗祠正柱楹聯。

七言宗祠通用聯

黃帝苗裔周室後;
虢國公爵卿士門。
———郭卿士撰虢姓宗祠通用聯(橫匾批額:陽曲世第)
此七言宗祠通用聯用文王八卦占;得履之晉卦,以本卦卦辭為主,之卦卦辭為輔斷;吉。
因為是凶時占的,為此用文王八卦再占其最終結果;得同人之歸妹卦,以初爻爻辭斷;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