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文詡(1486—1564),字廷會,號石溪,明金華府義烏縣華溪(今義烏市廿三里鎮華溪村)人。官至南安知府。為官30餘年,操守清正,勤政為民,時人稱賢。
基本介紹
- 本名:虞文翊
- 字號:字廷會,號石溪
- 出生時間:1486年
- 去世時間:1564年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童年時,虞文詡跟隨做官的父親在外遊學,到20歲的時候才回義烏入縣學就讀。不到一年時間,便參加在省城舉行的科舉考試。由於他的天賦很高,加上勤奮好學,正德五年(1510),在鄉試中考《麟經》時,一鳴驚人,取得了亞元(第二名舉人)的好成績。次年(1511),授官吉州知州。
吉州在現在的山西省西南部,黃河流經該州,境內有著名的壺口瀑布。虞文詡風塵僕僕,來到山西上任。進入吉州地面後,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並手記筆錄,竟記了厚厚的幾大本。
面對當時吉州盜賊猖獗,天災頻仍,教化不力,貪官污吏嚴重的現象,虞文詡寢食不安,苦思良策。他敢管敢抓,身先士卒,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整頓和改革:評劇盜,賑災民,興學校,理刑獄,做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短短几年,吉州治理得井井有條。朝廷因功擢升他到解州任知州。離任那天,吉州百姓夾道送行。
解州,是一個比較大的州治,管轄現山西省運城、夏縣、芮城、平陸等縣。解州的教育也較落後,致使民風強悍。針對這一情況,虞文詡一方面以身作則,做出表率,他吃的是粗菜淡飯,穿的是粗布麻衣,公事外出,儘量從簡,在公務活動中,廢除了繁榆簽宙永文縟節,儘量節縮不必要的開支。另一方面,虞文詡鼓勵老百姓開荒種地,讀書明理,並廢除了暴刑苛政,要求下屬各級官員廉潔奉公。由於虞文詡勤政廉政,治理有方,不久,他便成了解州人民心目中的“父母官”。虞文詡自己寫的《課農》詩,可以想見他在任中的解州國泰民安、民風淳厚的情況,詩曰:
勸稼出山莊,清風拂袂涼。
新禾初發穎,二麥已登場。
煙柳蟬扶響,池荷露浥香。
大平呈瑞景,處處頌陶唐。
之後,因政績卓著,擢南京刑部員外郎,再改北京刑部郎中。
虞文詡雖然處事謹慎,為人忠厚,但在刑部任上,卻不意遭受了一次很大的打擊。在一次祭祀活動中,虞文詡無故受牽累,被降職到東平州當一名小吏,後改任潞安府判官。虞文詡雖無端降職,但他並不怨天尤人,仍忠心勤勉一如朵多雅判既往。時任雲南按察司僉事的趙希說店欠:“虞公寵辱不驚,喜怒不形於色,實乃無一人及之也。”虞文詡的一首《寫懷》詩,可見其心跡。詩曰:
老我東歸住草亭,閒來無事覺心靈。
自家意思窗前草,身外功名水上萍。
對月浩歌添逸興,罪囑墊傍花酌酒樂真情。
休嗟御鼎天香遠,曾似幽人道趣清。
由於虞文詡胸懷大局,忍辱負重,不計得失,深受群臣讚譽。過了一年,又官復原職,並奉命守南安。他看到南安士民多難,便與督撫、外台等上司共謀對策。提出減輕老百姓的徭役,減少賦稅,革弊除奸,養老尊賢,敦風正俗,抑制強暴,表彰賢良等一系列措施,使南安民心為之大振,人民喜笑顏開。時逢南安連年旱災,虞文詡憂心如焚。他組織百姓挖井取水抗旱,灌溉禾稼,不分晝夜。經過官民一起不懈的努力,終於戰勝了天蜜欠肯災,獲得了好收成,使南安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防盜寇騷擾,他又募集資金,鼎建橋樑,修葺城牆。賊寇屢屢侵犯南安而不能得逞。南安人民可安心無恐地從事耕種。他還辦學教化,大興禮義之風。在他嘔心瀝血的治理南安興旺起來了,老百姓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
嘉備拳棗靖三十二年(1553),虞文詡年已六十有八,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想告老還鄉,準備徜徉村野,不問世事,過那種恬淡安逸的隱士生活。遂上疏奏請告準致仕。離笑詢講任時,南安百姓紛紛扶老攜幼,前來送行。他們攀援著虞文詡車上的橫木,痛哭流涕,久久不肯離去。
嘉靖四十三年(1564),虞文詡在義烏老家度過了11個躬耕農桑的春秋,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在家與世長辭,享年79歲。
嘉靖三十二年(1553),虞文詡年已六十有八,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想告老還鄉,準備徜徉村野,不問世事,過那種恬淡安逸的隱士生活。遂上疏奏請告準致仕。離任時,南安百姓紛紛扶老攜幼,前來送行。他們攀援著虞文詡車上的橫木,痛哭流涕,久久不肯離去。
嘉靖四十三年(1564),虞文詡在義烏老家度過了11個躬耕農桑的春秋,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在家與世長辭,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