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天保

虞天保

虞天保,本名虞以新,1929年出生於金壇城內祁家巷,後就讀於金壇縣中,讀書勤奮刻苦,品學兼優。解放後,他參軍進入貴陽醫學院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四川成都第三軍醫學校,任寄生蟲學教研室負責人。1956年組織上調他任上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學系實習研究員。1957年,他與助手一起到湖北鄖陽深山中作調查,發現了一個新蠓種。他把它命名為“鄖陽細蠓”,成為發現細蠓新種的第一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虞天保
  • 別名:虞以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金壇城內祁家巷
  • 出生日期:1929年
  • 性別:男
經歷概述,主要貢獻,

經歷概述

1956年組織上調他任上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學系實習研究員。
1957年,他與助手一起到湖北鄖陽深山中作調查,發現了一個新蠓種。他把它命名為“鄖陽細蠓”,成為發現細蠓新種的第一人。1958年軍事科學院遷址北京,他在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曾到遼東半島對日本庫蠓形態作過研究。同年參加中蘇合作森林腦炎自然疫源地調查研究隊,任動物研究組組長,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次年他在雲南邊境地區自然疫源地調查時,見到一隻形態特殊的鶥鳥,在蘆葦盪里浸泡了一天,捉住了那隻奇異的鳥。後經鑑定,這種鶥鳥乃是鳥類的新品種。
自1960年起的十幾年中,虞以新先後赴南方邊境及鄰國越南等地作醫學動物、昆蟲的調查研究,並組織協作組調查出血熱等跨學科研究的項目。南方山區,毒蛇橫行,虞以新下邊隊親自作捕捉毒蛇的示範,還為邊防部隊編寫了《毒蛇防治手冊》。
我國蠓科昆蟲的研究比世界上晚了整整半個世紀,而在我國醫學昆蟲研究中,蠓科昆蟲也是起步很晚的類群。
1978年,虞以新負責組織協作對四川地區吸血蠓類開展調查研究,為了弄清蠛蠓生活規律及其特性,他到蠛蠓生息地區,遍布捕蟲網,誘捉蠛蠓,還到泥土中去挖掘蟲蛹,用蟲蛹搞孵育試驗。在眾多蟲蛹的孵蛹試驗中,他發現有一個是世界新種,世界上已知的60多種蠛蠓,其中有18種就是他發現的。
1981年後,他先後完成了“珍寶島地區重要吸血蟻、蠓生態及綜合防治研究”、“南方邊境蚊蠓及其防治研究”。珍寶島是個未開發區,那兒雜草叢生,污水溝多,易滋生蚊蠓。駐防在那兒的部隊,每年入夏後都有20%的士兵被蚊蠓咬後感染患上皮膚病,戰士站崗都要用紗巾包好頭頸防止蚊蠓的叮咬。虞以新與助手們一道親自觀察和誘捕蚊蠓,終於查清了該地區的吸血昆蟲有蚊、蠓、蚋、虻4科90餘種,並設計出一套標本兼治的綜合防治措施。在南方邊紡線上,他與助手們冒著生命危險進行蚊蠓的考察,並深入到戰士們潛藏的貓耳洞中為戰士清洗、消毒,並整治污水環境。
從1989年開始,虞以新開始主持“邊防地重要吸血雙翅目昆蟲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協作者給他的來信就達700餘封,多數是請教信,但他每信必復,毫無保留地給予指導。當他了解到蘭州軍區調查組觀察不到細蠓受精的情況,立即趕赴現場,在顯微鏡下,將只有0.75毫米的細蠓解剖,取出形同“菊花”樣的受精囊給大家看,使問題迎刃而解。這次“邊海防重要吸血雙翅目昆蟲調查研究”收穫較大,共採集200餘萬昆蟲標本,並發現60餘種昆蟲新種。該項成果在1992年6月軍隊科技進步獎評比中獲一等獎。

主要貢獻

由於虞以新在醫學昆蟲研究方面連獲碩果,他本人也從助理研究員升為研究員、教授,還被選為英國皇家熱帶病及衛生學會會員,先後編輯出版《吸血雙翅目昆蟲調查研究集刊》1-3卷,《珍寶島地區主要吸血蚊蠓生態及防治措施研究》、《邊境地區蚊蠓調查及防治》、《軍隊血吸蟲病防治手冊》和“部隊衛生防疫叢書”(全套12冊)等,2006年出版的兩卷本《中國蠓科昆蟲》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蠓科昆蟲的專著,系統記述了分布於我國的4亞科39屬1015種蠓類,其中首次描述了331個新種。他還撰寫了《中國蠛蠓研究》等專著論文120篇,被總政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又被評為“全軍優秀黨員”,是“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多年來,虞以新一直關心母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每年按時捐贈《大自然》雜誌給華中校圖書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