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熱,本來是一個中醫學的病證名,指因內傷勞損所致臟腑失調、虛弱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的症狀。後被引用,指國學熱的過熱現象,成為一個網路熱詞。國學熱的出現,迎合了當代國人的心理,面對舶來文化的衝擊,傳承數千年的國學會讓人產生歸屬感。但與此同時,國學的“大眾化”也屢屢成為商業炒作、賺錢的噱頭。很多搭車“國學熱”的個人或者機構,不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一舉一動都帶上了濃厚的功利化色彩,給“國學熱”打上了浮躁的烙印。如此的“國學熱”往往流於空洞的形式,沒有把傳統文化的精髓表達到位,很難說能起到培養孩子的感悟力,提高情操、境界的作用。
基本介紹
- 別稱:虛熱
- 中醫病名:虛熱病
名詞由來,主要表現,不良影響,
名詞由來
虛熱病21世紀初,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一批教授在電視上解讀傳統文化,引發民眾對傳統文化親近和閱讀的熱潮。而後,各種“國學培訓班”紅火,有人認為我們迎來了“國學熱”現象。對此,備受觀眾喜愛的明星學者錢文忠說,“這十年來,傳統文化,或者說一些人說的國學,確實看起來很熱,但我個人並不看好這種‘熱’。好比人體溫度需要正常才健康,國學也應該保持正常的溫度,不應過冷,也不該過熱。”
正常的、理性的、適度的“國學熱”是值得期待的,怕就怕國學患上“虛熱病”,更怕一些所謂的國學大師成了“傳銷大師”,所作所為不是為了國學而是圍繞市場、銷蝕和侵蝕國學,是在販賣和糟蹋國學。這樣的“熱”肯定是百害無益,更會毒害“不知情者”或者欺騙理性思考能力較差者。
主要表現
虛熱病時下的“國學熱”似乎已經變味,市場化、利益化、庸俗化、淺薄化、快餐化、商業化、娛樂化、遊戲化的“國學虛熱病”長久不退。在真正的“國學熱”還沒有興起的時候,就已經被虛假的“國學熱”掩蓋和遮蔽了,讓人心痛和無奈。
應該承認,“國學熱”的出現與市場經濟對文化商品需求的推波助瀾有關。事實上,不少看似推崇國學的背後,都有利益的影子在晃動。一些地方,把國學弄成了牟利的工具;有的人把國學當成了大眾的娛樂;而針對企業界人士的開辦天價速成國學班,則是把國學當成了產業或是富人的裝飾品。這一切從表面上看是國學熱繁榮的一個表現,實則是抽空了國學固本的土壤,不能不讓人產生疑惑。由此,出現種種背離常識的國學虛熱怪象就不足為奇了。
不良影響
虛熱病國學虛熱背離了國學教育。國學教育就是讓個體用審慎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並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更好地了解國學,感受國學魅力,培養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的國學教育應是毫無功利性的,是為了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把孩子培養成具有文化氣質和精神高揚的人。國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很強的學問。國學之大用在先明其義,然後探究“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正如先賢孟子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還如荀子所云,“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而認為國學教育不能為其帶來實惠或者國學教育不能立刻顯現功效的短視做法早已得到批判,其急功近利的態度也是學習所應避免的。
任繼愈先生說:“沒有傳統就沒有今天,大家都是在舊的文化基礎上建設新的文化。接上去,發展。這是國學的目的,國學就是傳統文化。”但國學虛熱恰恰抽空了國學存在的土壤和目的,是把國學弄成了利益的載體。必須警惕隱藏在國學熱中的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尤其是在當下話語環境中。當前的“國學熱”,一部分動力來自功利性和商業利益的驅動,常常把啟蒙教育國學都變成了一種商品進行兜售,由此出現的“國學熱”也就陷入了功利主導的泥淖和社會陷阱之中,不但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教化要義,而且貽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