虖勺之山是《山海經》記載的山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虖勺之山
- 性質:山名
- 出處:《山海經》
虖勺之山是《山海經》記載的山名。
虖勺之山是《山海經》記載的山名。原文又東四百里,曰虖(hū)勺(shuò)之山,其上多梓枏(nán)①,其下多荊杞(qǐ)②。滂(pāng)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注釋①梓:梓樹,落葉喬木,生長較快。木材輕軟,耐朽,供建築...
虖勺山是《山海經》記載的一個山名,屬於南方第二山系。原文記載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虖(hū)勺(shuò)之山,其上多梓枏(nán)①,其下多荊杞(qǐ)②。滂(pāng)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譯文 位於洵山以東四百里,山上到處是梓樹和楠木樹,山下生長許多牡荊樹和枸杞樹。滂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大海...
虖勺之山是《山海經》記載的山名。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虖(hū)勺(shuò)之山,其上多梓枏(nán)①,其下多荊杞(qǐ)②。滂(pāng)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注釋 ①梓:梓樹,落葉喬木,生長較快。木材輕軟,耐朽,供建築及制家具、樂器等用。枏:即楠木樹,常綠喬木,葉質厚,花小,核果小球形。木材富於...
滂(pāng)水是記載於《山海經》的一條河流。原文 (洵山)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荊杞。滂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翻譯 從洵山再往東四百里是虖勺山,山上有許多金梓樹、樹樹,山下長滿了荊棘、枸杞。滂水就發源於這座山,從山裡流出後便向東流入了大海。考證 滂水是傳說中的河流名,...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荊杞。滂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東五百里曰漆吳...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枬,其下多荊杞。滂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東五百里...
古文:𦮓。《唐韻》舉卿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卿切。𠀤音京。《說文》:楚木也。《山海經》:虖勺之山,其下多荊杞。《本草》:牡荊。註:古者𠛬杖以荊,故字從𠛬,其生成叢而疎爽,故又謂之楚。荊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又州名。《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又山名。《後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