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州板龍(即麗水板龍,麗水市的古稱板龍),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在麗水市流傳極廣,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舞板龍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活動。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意義,
歷史沿革
板龍最早見於漢代《春秋繁霞》,經歷代而不衰,是“龍舞”的一種。舞板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板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舞板龍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風格特色
處州板龍用長木版扎制而成,龍板上用竹條紮成半圓筒形,外面再糊上綿紙,貼上上龍鱗,綿紙內點燃蠟燭。大的龍板拱背上製作五隻角,小的龍板製作三隻角,拼接完舞龍時,精美高大、栩栩如生的龍頭在前引路,大小龍板在後跟隨,龍尾處亮有龍珠。各龍板之間用“猢猻頭”、龍栓、抬槓等相連線和固定,用鴨毛或雞毛插孔。舞龍時還設有排燈、大鼓、大喇叭等的伴奏,大鼓一敲,龍頭就起,龍身隨之而行。眾多抬龍的漢子們步調一致,英武非凡。板龍過處,人聲鼎沸,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派吉祥、喜慶的氣氛。
傳承意義
在傳統習慣中,人們把“龍”當作吉祥的化身。人們通過舞板龍化解矛盾,增進友誼,表達喜悅和歡慶,展望更加美好的生活。麗水舞板龍的活動至今興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