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兒童:全球性問題的中國式詮釋

虐待兒童:全球性問題的中國式詮釋

《虐待兒童:全球性問題的中國式詮釋》是在回顧國內外學術界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基於對北京城區獨生子女家庭的經驗調查和理論分析而寫成的。作為一個填補空白的探索性研究,作者採用質性研究中的“紮根理論”方法,在2004年和2005年對北京20個學齡兒童及其父母分別進行了兩輪半結構式訪談,並與另外20個兒童分別進行了3個焦點小組討論。在分析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本研究採用社會文化的視角,構建了具有本土特點的社會文化——親子關係的分析架構,以親子之間的感情關係和權力關係為分析的起點,詮釋中國兒童和父母各自對父母打孩子的解釋,以及對“虐待兒童”的構和迷思,並分析兒童與父母/成人觀點的異同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根源,建構有關虐待兒童的中國本土概念,同時探討這個問題在中國沒有引起廣泛關注的原因。 研究發現,中國兒童和父母對虐待兒童的理解明顯不同於歐美國家對虐待兒童的界定,他們普遍認為,虐待兒童僅僅是惡意的、無緣無故的、經常的、造成嚴重身心傷害的暴力行為,親生父母打孩子不是虐待兒童。由於強調親子之間的血緣親情和虐待兒童的惡意性,兒童和父母對虐待兒童表現出“情感性建構”的認識傾向,以及中國文化“家庭本位”、“關係取向”的特徵。本研究特別重視兒童的視角,並發現兒童觀點與父母觀點的相似性多於差異性,表現了文化的認同和兒童對父母觀點的內化;兒童觀點不同於父母的方面,表現出兒童權利意識的增強和全球化的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虐待兒童:全球性問題的中國式詮釋
  • 作者:喬東平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310頁
  • 開本:20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外文名:Conceptualizing Child Abuse in China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734967, 978750973496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虐待兒童:全球性問題的中國式詮釋》希望能增加中西方在虐待兒童問題上的了解和對話,希望成人能夠反省對兒童的認識、態度和行為。雖然西方的“虐待兒童”概念不能完全照搬到中國,但是其保護兒童的理念不應該被忽視。《虐待兒童:全球性問題的中國式詮釋》基於“兒童的最大利益”原則,討論了如何認識全球化下的虐待兒童問題、中國的“學業虐待”問題以及研究發現對中國兒童權利保護在政策層面和社會工作干預層面的啟示,呼籲父母/成人尊重兒童的尊嚴和權利,並停止對兒童的暴力行為。

作者簡介

喬東平,1963年出生,1985年和1988年分別獲得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8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套用社會科學系哲學博士學位(Ph.D)。目前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兒童虐待和兒童保護、兒童和家庭福利、社會救助、社會保障。曾經主持或參與青年思想、社會救助、災後心理援助等方面的研究課題,發表兒童虐待、社會救助、哲學、教育等方面多篇學術論文,參與多本著作和教材的寫作,與人合著《社會救助理論與實務》。

圖書目錄

第一章導論
一研究的緣起:疑惑、現象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問題、研究目的和意義
四我的立場和自省
五本書的結構
第二章文獻綜述和概念框架
一兒童和童年
二兒童權利與父母權利
三虐待兒童及相關概念間的關係
四兒童養育、身體虐待與社會文化差異
五研究虐待兒童的理論模式與社會文化視角
六親子關係、權力關係
七兒童的聲音與父母 成人的聲音
小結
第三章探索的路徑:研究方法論
一為何選擇質性研究方法——紮根理論
二研究地點與研究過程
三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四蒐集資料的具體方法
五反省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
六研究倫理和法律問題
七研究的可信性與局限性
八資料的分析和呈現
小結
第四章北京當代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關係
一親子之間的感情關係:父母和孩子的相互責任
二親子之間的感情關係:父母對孩子的“全方位關注”
三親子之間的權力關係
四轉型期父母:管教的難題與“虐待兒童”的風險
小結
第五章虐待兒童:父母的建構
一父母對打孩子的解釋和態度
二父母對虐待兒童的意義建構
三親子關係對父母建構“虐待兒童”的影響
小結
第六章虐待兒童:兒童的建構
一兒童挨打的經驗和態度
二兒童對虐待兒童的意義建構
三親子關係對兒童建構“虐待兒童”的影響
小結
第七章對“虐待兒童”的中國式詮釋與比較
一兒童觀點與父母觀點的相似性分析
二兒童觀點與父母觀點的差異性分析
三虐待兒童問題上的“迷思”
小結
第八章中國兒童權利保護:反思和啟示
一反省成人有關“兒童”的傳統觀念
二質疑父母打孩子:也談“為了孩子好”和“兒童的最大利益”
三警惕“學業虐待”
四全球化下的虐待兒童問題
五對中國兒童保護政策和社會工作的啟示
小結
附錄訪談綱要和焦點小組討論主題
參考文獻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