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紋銅錞於

虎紋銅錞於

虎紋銅錞於,青綠色,整體器形如碓頭,橫剖面呈橢圓形,胎質較厚。虎形紐,盤作橢圓形,鼓肩收腰,腰上部兩面各飾有虎紋,下部飾變形花紋一周。此器鑄造精良,花紋獨特,是春秋至漢代流行的錞于樂器中的珍品,盤上精緻的虎紐及腰上的虎紋,對研究先秦湖南的土著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紋銅錞於
  • 時代:戰國  一級
  • 尺寸:通高35厘米、肩寬29厘米。
  • 來源:1958年株州徵集。
基本資料,歷史背景,

基本資料

戰國 一級
通高35厘米、肩寬29厘米。
1958年株州徵集。

歷史背景

錞於,亦作錞釪、錞。是我國古代銅製打擊樂器。現發現最早的作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漢代。《國語·吳語》:“鼓丁寧、錞於、振鐸”。《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鄭玄註:“錞,錞於也”。《淮南子·兵略訓》:“兩軍相當,鼓錞相望”。多用於戰陣。
自宋代以來,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等地區多次發現錞於。現在,錞於出土地已遍及湘、鄂、川、黔、滇、陝、皖、贛、粵、桂、魯等十一個省、區。其形制一般多略呈橢圓筒形,肩圍大而腰圍小。無鈕,或為光素無飾的環鈕、橋鈕,或作虎形、馬形、龍形、鳳形鈕。以虎鈕錞於最為多見。
關於錞於奏法,歷代記載紛紜。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約當西漢時期)出土的銅貯貝器上,鑄有大群滇人舉行宗教儀式的場面,其中有兩人合扛一木,下懸一錞於、一銅鼓、銅鼓側懸,錞於則正吊於橫木之上,旁有一人執棰並擊之(《中國音樂史圖鑑》Ⅱ—41)。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演奏圖象。另據《南史·齊始興王鑑傳》和《北史·斛斯征傳》記載,用盛器置水於錞於之下,“以芒莖當心跪注錞於,以手振芒,則聲如雷”或“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清”的奏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