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紋石磬
- 年代:商朝時期
- 規格:長84厘米、寬42厘米、厚2.5厘米
- 來源:1950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
簡介,相關資料,磬,老虎,
簡介
石磬正面的虎形以雙勾的線條刻出,怒目圓睜,虎尾上揚,虎口大張,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身軀呈匍匐伏,做出猛虎撲食的架勢。與青銅器上常見的虎形紋飾相似,線條遒勁,勻稱地布滿整個磬面,成為一個完美的適合紋樣,與長度近一米的器形渾然一體,反映出商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
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形體最大的商磬。它表面雕刻的虎形紋造型優美,刀法純熟,線條流暢,被專家稱為“虎紋石磬”。
經專家辨認,這塊薄薄的石片,正是殷商時期所使用的重要樂器——石磬。而虎紋石磬正是用一整塊靈璧石磨製而成的。
相關資料
磬
關於磬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它是由某種原始的片狀石制勞動工具轉化而來,它形如曲尺,其形狀後來逐漸變化,以石料或玉料琢磨而成。
在中國遠古時期,磬曾被稱為“石”或“鳴球”。大致成型於中國虞舜時期,可懸掛於架上,擊之而鳴,是慶典、祭祀的重要樂器。
《尚書·益稷篇》記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就是描寫先民敲擊石磬,舉行大型宗教欠墓牛舞蹈的場景。
在象形的甲骨文中,“磬”字上半部分被形象地描繪成一塊懸掛著的石片,下半部分則是一手笑榜執槌棒的人作敲擊狀。
虎紋石磬為商磬,在《詩經·商頌》就有描述殷商時期的人們祭祀樂舞的詩句:“鞉鼓淵淵,嚖嚖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 由此可知磬在殷商時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樂器。中國最早的石磬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在中國的打擊樂器中,它的起源較早。石磬在商代是重要的禮樂之器,商人用以祭天地山川和列祖列宗。
虎紋石磬,是單懸的特磬,可稱為商代磬中晚炒姜之王。它正面刻有雄健虎紋,紋飾線條生動流暢。據測定,據測定此磬已有5個音階,可奏出不同的音調,樂音清越悠揚。此磬出土時,其西側有女性骨架24具,可能悼疊腿拒是殉葬的樂工。
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婦好墓中出土5件長條形石磬,製作比較精細,磬身上分別刻有文字和鴞紋,其中有3件,均為白色,泥質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編磬。這件虎紋石磬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紋,據測定此磬已有5個音階,可演奏不同樂曲。
老虎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即可怕又可敬的動物。老虎在飢餓時會傷人畜,但是它那神氣活現、威猛無比、充滿王者霸氣的模樣,又讓人不由得生出敬意。關於在商代虎的象徵意義有著不少假設:有人認為虎紋用於巫術,用來溝通天地與人店糊膠神;也有人認為虎紋是旬灶艱贛鄱地區古老氏族“虎方旋碑嘗放”的圖騰,能夠趨吉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