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夜月

虎溪夜月

廈門二十名景(即萬石涵翠、大輪梵天、雲頂觀日、五老凌霄、太平石笑、天界曉鐘、東環望海、金榜釣磯、北山龍潭、虎溪夜月、東渡飛虹、金山松石、青礁慈濟、鴻山織雨、胡里炮王、篔簹夜色、皓月雄風、菽莊藏海、鼓浪洞天、鰲園春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虎溪夜月
  • 地理位置:廈門虎園路 虎溪岩上面
  • 門票價格:免費
簡介,名稱由來,旅遊特色,歷史淵源,

簡介

虎溪夜月
廈門二十名景--虎溪夜月
虎溪岩,滿山皆是巨石。明萬曆年間,嘉禾人林懋時愛石成癖,自比“石痴”,邀友出資到虎溪岩開山,朋友見難離去,他仍獨自挖山不止,在一虎口形巨石之底挖出一個大洞,取名“稜層石室”,並自書“稜層”二字鐫於洞頂,字徑數尺,剛勁有力。石室里塑有一虎,吊睛白額,由伏虎羅漢趙乾馴養,因而又稱“伏虎洞”。每逢農曆十五,滿月東升,月光照進伏虎洞,正好照在老虎頭上,雙目炯炯,形欲奔躍而起,十分神威。趙乾羅漢手擎鎮虎環安坐虎旁,形成絕妙的“虎溪夜月”勝景。過了十五,月光北移,就照不進伏虎洞,自然也照不到老虎的頭上了。因而每逢中秋佳節,許多市民爭相一睹月夜老虎的風采,至今不衰。

名稱由來

虎溪岩位於萬石岩西南側。虎溪岩間有古寺,稱東林寺,又叫玉屏寺,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屢經興廢,1984年重修。寺廟依山而築,石穴為室,幽深險峻。虎溪岩有虎牙洞、夜月洞、夾天徑、飛鯨石等諸勝。每年中秋,月光照到泥虎頭上,只見它雙目炯炯,眈眈注視洞外,令人望而生畏,夜間明月映照,令人有一種神秘色彩之感,為中秋賞月最佳處,虎溪岩故稱“虎溪夜月”。

旅遊特色

伏虎洞前的石穴,乳泉常流不斷,形成小溪曰虎溪,溪上架一小橋叫“渡虎橋”,又名“仙人橋”,橋下乳泉一路逶迤,穿石罅,越寥花,入員當,匯於大海。可惜泉水早已乾涸,所經之途已鋪成大馬路,就是虎園路。
從山門拾級而上,有巨石“先露一芽”,順道“漸入佳境”,跨過仙人橋,“三笑”崖刻迎面而來。“三笑”,原出《廬山記》:廬山腳下有寺叫東林寺,寺前有條小溪曰虎溪,溪旁有座小山住著老虎。東林寺住持慧遠,道學深遂,常有學者、名流造訪敘談。慧遠送客以虎溪為界,如過溪,山上老虎就會吼嘯。一日,慧遠送陶淵明和道士陸靜修出東林寺,邊走邊談,十分投機,不覺過了虎溪,山上老虎立即昂首長嘯,三人大笑而別。從此“虎溪三笑”傳為美談。廈門虎溪岩,也稱“東林寺”,就因與“虎溪三笑”有關。
經過伏虎洞,直上“夾天徑”,向左拐就是“虎牙洞”,扁平的“虎口”圍以石欄,與虎牙無異,虎口中有“劃然長嘯”、“凌空一漱”題刻。題刻之下是石床、石椅可乘涼觀景,眺望洞外風光。繞過“夾天徑”,拐彎處巨石上刻“天啟癸亥年十一月二十日廣陵朱一馮以督師剿夷至”,這是明末攻剿荷蘭殖民者的石刻,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攻剿紅夷石刻下方就是白鹿洞寺了。白鹿洞寺以“白鹿含煙”的景名,列入廈門原“小八景”之一。

歷史淵源

虎溪岩寺始建於唐,原名玉屏寺,規模甚小,代有興廢。至清康熙年間,廟宇失修,頹牆荒草,一副破落景象。福建水師提督吳英邀請晉江元飛和尚住持虎溪岩。元飛大興土木,重建了大雄寶殿,增建了垂雲樓、一嘯亭、伏虎洞等。前後三十年苦心經營,使虎溪岩頗具規模,故《廈門志》稱元飛為“虎溪岩的開山祖。”後來,廈門海防同知李暲又興建了準提閣、彌勒殿、供佛泉、飛鯨石、渡虎橋等,盛極一時。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會泉法師又建“印月樓”。抗日戰爭期間,印月樓被日軍炸毀,會泉偕弟子宏船法師去了南洋。文化大革命中,虎溪岩寺遭破壞成為廢墟。改革開放後,新加坡佛教會會長宏船法師又重新募建,如今廟貌煥新,規模宏敞,黃琉璃鑲嵌在巨石之間,甚是秀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