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叱

《虎叱》是朝鮮王朝正祖(1777—1800在位)年間的小說家朴趾源著古典漢文短篇小說。載於作者的《熱河日記·關內程史篇》中。二十六卷的《熱河日記》創作於1780年至1793年間。

小說描寫一個以德行高尚而著稱的北郭先生和以貞節而出名的寡婦私通,被人發現,半夜逃到野外,遇到一隻老虎。他乞求老虎饒命,老虎叱責道:儒諛同義,爾等表面裝得儒雅斯文,暗地乾盡醜事,危急之際,又如此阿諛逢迎, 真乃“天下之巨盜,仁義之大賊也”。叱罷離去。俄頃,旭日東升,北郭先生正欲走開,被幾個下地的農夫發現,農夫問他來此何乾,北郭先生又謊稱祭天。作品借老虎之口斥責了儒學者之流道貌岸然的偽善面目。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借老虎之口暴露、批判兩班階級,尤其是喋喋不休地說“三綱五倫”,而內心世界卻齷齪邪佞的道學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虎叱
  • 作者:朴趾源
  • 創作年代:1780年至1793年間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字數:約3千字左右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虎叱》共五個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作者描述虎之威嚴和虎、倀商量弄個“碩德之儒”美餐一頓。這是小說的序幕和開端。第三四自然段,是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描寫鄭國城邑一個年近四十、“天子嘉其義、諸侯慕其名”的儒生北郭先生與“天子嘉其節、諸侯慕其賢”的美貌寡婦東里子私通,被東里子的五個兒子察覺而將北郭先生轟走。他匆忙從東里子家裡逃出,慌慌張張地在野地里狂奔亂竄,不小心掉進了糞坑。當他掙扎著爬出糞坑,抬頭一看,一隻老虎出現在他面前。老虎“蟹蹙嘔哇,掩鼻左首而噫曰:“儒臭矣”。而北郭先生則“頓首匐而前,三拜以跪”,並誇耀虎之神威,恭維它是“名並神龍”,向老虎表示:“下士賤臣,敢在下風”。
小說的第五自然段“虎叱”,是情節發展的高潮。首先,老虎叱責北郭先生虛偽,它說:“儒者諛也”。“汝平居,集天下之惡名,妄加諸我:今也急而面諛,誰將信之耶?”並指出儒生們嘴不離三綱五常,實際上他們之中許多人都犯下了綱常之罪。老虎列舉了大量事實,揭露兩班階級提倡三綱五常之類的倫理道德的虛偽,叱責了兩班階級侈談三綱五常的同時乾盡了種種壞事。他們“揚臂努目,挐攫而不恥;甚者呼錢為兄,求將殺妻”。他們為了殘害生靈,不僅製造種種兵器,還運用長不過一寸的毫毛,蘸上黑墨縱橫擊刺,簡直和刀槍劍戟一個樣,從而造成“百鬼夜哭”的悽慘景象。老虎有力地叱責了兩班的殘暴,指出,滿口仁義道德,三綱五常的儒士兩班,只不過是“天地之巨盜”“仁義之大賊”罷了。北郭先生“屏息潛聽”了老虎的叱責,又連連在地上磕了兩個響頭,再一次向老虎求饒:“下士賤臣,敢在下風。”他“誠惶、誠恐”地久久等待著老虎的命令,可“仰而視之,東方明矣。虎則已去。
小說的結尾寫道:一個農夫清早下地幹活,看見北郭先生問道:“何早敬於野?”他一本正經地答道:我聽說天再高,走路也得彎著點腰;地再厚,走路也要踮起腳。

創作背景

1780年,朴趾源以使節團隨員身份訪華,為慶賀乾隆70壽誕而去過承德。他以那次訪華日記為主軸,寫下紀實長篇《熱河日記》,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天文、地理、商貿、交通、名勝古蹟、寺廟、建築、皇家園林、民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諸多方面。其中有不少獨立成篇的專文、文人筆談,和膾炙人口的小說。諷刺小說《虎叱》在第二卷《關內程史》中。
1780年7月28日上午,朝鮮使行團離開高麗堡,經過沙流河、亮水橋,夜宿玉田縣。朴趾源一行當日晚抵達玉田縣,就是在這裡出現了諷刺小說《虎叱》。
朴趾源在玉田縣沈由朋店鋪內看到牆上貼的一篇奇文,將其抄寫並整理的文章,就是《熱河日記》中記錄的文學作品《虎叱》。該文章原本就沒有署作者姓名和題目,因而朴趾源選取文中出現的“虎叱”兩字作為題目。朴趾源抄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在於“歸國讓國人一讀,必將捧腹大笑”。
《熱河日記》中也記述說,鄭進士謄寫的部分,錯誤無數,漏落字句,完全不成文理,所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補充修改,形成了一篇文章。關於當時朴趾源對《虎叱》的內容進行了多大的改動,還是全文全部重新撰寫的爭論從未停止。所以,雖然按照《熱河日記》的記載,《虎叱》是朴趾源謄寫的中國人諷刺統治階層的文章,但事實上大家都認同這可能就是朴趾源的自創作品。

人物介紹

  • 北郭先生
以德行高尚而著稱的北郭先生和以貞節而出名的寡婦私通,被人發現,半夜逃到野外,遇到一隻老虎,乞求老虎饒命,老虎叱之,叱罷離去。北郭先生正欲走開時,被幾個下地的農夫發現,農夫問他來此何乾,北郭先生又謊稱祭天。

作品鑑賞

《虎叱》辛辣地諷刺了兩班階級的虛偽、狡詐;尖刻地嘲笑了北郭先生這一腐儒的醜惡行徑。作者筆下的北郭先生是一個無恥之徒的諷刺性形象。北郭先生,“手自校書者萬卷敷衍九經之義,更著書一萬五千卷”,應當是個飽讀經書,精通經典,熟諳義理,嚴守綱常的儒生了。然而這個“天子嘉其義,諸侯慕其名”的傢伙竟是一個典型的偽君子,他偷雞摸狗,與美麗的寡婦東里子幽會偷情,其時,東里子“久慕先生之德”,請他讀書,“今夜願聞先生讀書之聲”,他便“整襟危坐”讀起“鴛鴦在屏,耿耿流螢”的詩句。尤有甚者,當東里子的五個兒子指責他非禮時,他嚇得面如土色,並為掩蓋醜事而“鬼舞鬼笑”,作出種種怪態。作者通過上述的諷刺性細節描寫,鮮明地刻畫了北郭先生這個腐朽儒生的可鄙形象。他失魂落魄,狼狽逃竄而掉進野地糞坑,滿身污穢,使原來對這個“五味俱存”的“碩德之儒”的北郭先生垂涎三尺的老虎也不願作食,斥之為“儒臭”:這“儒臭”不僅是北郭先生掉進糞坑而周身腐臭,而且還因為他的靈魂,他的五臟六腑,他的每一個細胞都散發著臭氣、這個平日“集天下之惡名”祖咒老虎的北郭先生,一旦碰上“食人則神”的老虎,立即磕頭求饒,拜倒在它的腳下,乖乖地聽取虎叱。而當老虎離去,剛剛還是頓首乞憐的北郭先生,見到農民,又神氣起來,無恥地向農夫談理論道了。他胡說什麼“吾聞之謂天蓋高,不敢不跔,謂地蓋厚,不敢不踏”。這個剛剛在虎面前下跪求饒,阿諛諂媚的腐臭儒生,見了農夫,便擺出士大夫的臭架子。北郭先生這一諷刺性形象的醜惡嘴臉遂暴露無遺。
與北郭先生這一諷刺性形象相對照的是虎的形象。這是一個正面的象徵性形象。一般研究者、評論家認為,虎的形象是人民的象徵。因之,小說通篇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來描寫虎欲和虎叱。它略寫虎欲是為詳寫虎叱作鋪墊,是為了襯托虎叱。小說第五自然段重點描寫的虎叱,層層深入。作者運用了對比,以大量的事實,從倫理、道德到政治、軍事諸方面層層遞進地揭露了兩班儒生的虛偽、殘暴、腐朽和沒落的本質。指出,“虎之性”,“賢於人”。“虎未嘗食豹者,誠為不忍於其類也。”而作為人的兩班,同類相食者多矣。不僅因大早、大水,“民之相食者數萬”,且“躍武於天下”,以致“流血千里,伏屍百萬”,“百鬼夜哭”;不僅“計虎之食人,不若人之相食之多”,且“相食之酷”,都遠遠甚過虎之食人。虎之叱責北郭先生一類兩班是“天地之巨盜”“仁義之大賊”,十分有力,使小說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作者簡介

朴趾源(1737—1805),朝鮮李朝末期學者、詩人、小說家。生於漢城。出身貴族,精通漢文。1780年6月隨堂兄朴明源率領的使團到中國祝賀乾隆70歲生日,並遊歷北京、承德。1786年進入仕途,官至郡守、府使。他反對盲目仿古和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主張“文以寫意”“法古創新”和“模寫真境”。著有短篇漢文小說9篇和40餘首漢詩及1部記述他1780年出使中國見聞的《熱河日記》。有些作品長期以抄本流傳,1900年才出現一部兩卷本的選集。1916年朝鮮詩人金澤榮在中國上海將他的部分作品編為3卷本的《燕岩集》;1931年朝鮮出版了包括他全部著作在內的6卷本《燕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