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虎丘寺(宋代王禹偁詩作)

虎丘(宋代王禹偁詩作)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游虎丘寺》是北宋詩人王禹偁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扣題,寫山峰碧綠高峻、突兀險要,並追憶久遠的年代和人世滄桑;頷聯寫進入寺院內所見的優美景色;頸聯是緊承頷聯的虛寫轉而實寫院內景物;尾聯寫詩人對虎丘山寺的敬慕以致流連忘返。全詩文字省淨,格調清麗,虛實結合,意境開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虎丘寺
  • 作者:王禹偁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詩》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虎丘寺
蘚牆圍著碧孱顏,曾是當年海涌山。
盡抱好峰藏院裡,不教幽景落人間。
劍池草色經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
珍重晉朝吾祖宅,一回來此便忘還。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虎丘寺:今蘇州虎丘山雲岩寺。為吳中名勝。
2.蘚(xiǎn):隱花植物,攀附於潮濕的牆壁、地面和岩石上。碧孱(chán)顏:青綠淺色。孱,弱。
3.海涌山:即虎丘山,本名海涌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北山上有虎丘寺和虎丘塔。傳說春秋時吳王闔閭葬於山上後,有白虎盤踞墳上,因此改名虎丘山。
4.劍池:在山腰,池水很深,清冽甘爽。旁有千人石,下人石畔有生公講台均系虎丘勝跡。
5.石座:指晉末高僧生公講經的地方,在虎丘山下的劍石前。苔:與蘚同類的隱花植物。斑:斑駁,色彩紛雜。
6.晉朝吾祖:指東晉王坦之,王禹偁的祖先,曾任中書令,與謝安同輔朝政。他在虎丘山上建有住宅。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綴滿苔蘚的寺牆圍住蒼翠、峻峭的巉岩,誰能想到這曾經是當年的海涌山。
好像是佛祖有意要把好峰藏入寺里,為的是不讓清幽之境落入污濁的塵寰。
瞧,這劍池的草色,經過嚴酷的冬天依然鬱鬱蔥蔥,蘊含著生機無限;而石座的苔花,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紛雜斑斑。
呵,我多么珍重晉朝我的先祖留下的這座寺院,每回來游總是流連忘返。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未詳。作者王禹偁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984年)任長洲(今江蘇蘇州)知縣,此後其在蘇州居官三、四年,經常來往虎丘山,且在虎丘山上築有住宅,此詩當是其在蘇州居官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虎丘山寺美景的小詩,蘇州市的虎丘,作為遊覽勝地,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者從它悠久的歷史著眼,不僅寫了它古老的風貌和清幽的景色,而且進一步展示出它風貌雖古而卻景色常新。
詩人先從大處著筆,抓住虎丘山的總體特徵來描繪先說從遠處看,整座虎丘山都圍在寺院內,看上去更高峻挺拔。詩人由此想到當年這裡曾是汪洋一片的大海桑海變遷,使這座小島成了雄偉的山峰。第三、四句是寫進入寺院內,只見這裡風光獨好,好似佛主有意安排,不使這些優美景色受到塵世間的污染。第五、六句是緊承前二句的虛寫轉而實寫院內景物。“劍池”、“石座”、“苔花”都是虎丘山的風景點,“草色經冬在”描繪了虎丘山常年樹木蔥鬱的特點而“石座”“苔花”這帶有佛都玄宗意義的景觀又為整個虎丘山添了一種神秘色彩。最後兩句是寫詩人對虎丘山寺的敬慕以致流連忘返。
全詩以詩人視線為中心,由遠而近,由大到小,層次非常分明,筆調活潑,為描寫虎丘山的優秀詩作。

名家點評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奚柳芳、王禮賢:本詩首尾出語平實,頷聯頸聯甚佳。頷聯狀幽,謂峰藏院裡,不落人間;頸聯稱古,則色經冬,苔花斑:對聯工整而自然,景物錯落而有致。(《宋詩三百首》)
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系教授朱立新:作者寫虎丘寺,抓住了它給予人的一種悠遠的歷史感來寫。全詩縈繞著既真切實在又如夢似幻的氛圍起句突而雄奇,次句把讀者的思緒引入久遠的年代,讓人恍惚間看到滄桑變幻頷聯巧妙而形象地描繪出虎丘寺的獨特景觀,又意味深長地暗示出其不落塵寰之幽眇頸聯既狀清麗之美,又發懷古之情。全詩意境開闊又有一種雋永的理趣。(《宋詩精華》)

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宋代鉅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出身於農民家庭。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做過左司諫、翰林學士。因忠直敢言,三次遭到貶謫。他寫詩宗法杜甫、白居易,風格簡古淡雅,對於革除五代浮艷文風,有過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