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黑斑病

蘿蔔黑斑病

蘿蔔黑斑病是由蘿蔔鏈格孢、芸薹鏈格孢引起的、發生在蘿蔔的病害。主要為害蘿蔔的葉片,發病初始產生黑褐色至黑色稍隆起小斑,病斑擴大後呈圓形或近圓形,暗褐色,有明顯的同心輪紋,外圍有黃色暈圈,上生黑色霉狀物。

蘿蔔黑斑病是蘿蔔的一種普通病害,在中國各地均有分布,嚴重時病株率可達80-100%,可影響蘿蔔的產量和質量。年度間春、夏、秋季溫度偏高、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

蘿蔔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重發病地塊提倡輪作;重發病地塊提倡;收穫後及時翻曬土地,清潔田園;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此外,發病前或初期還可以噴藥防治,但防治蘿蔔黑斑病最好的時期為發病前開始用藥,每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蘿蔔黑斑病
  • 外文名:Radish black spot
  • 病原:蘿蔔鏈格孢、芸薹鏈格孢
  • 為害作物:蘿蔔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分級標準,

病原特徵

蘿蔔黑斑病的病原為蘿蔔鏈格孢(學名:Alternaria raphani Groves et Skoloko)和芸薹鏈格孢(學名:Alternaria brassicae (Berck.) Sacc.),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單生或2-6根束生,正直或具1膝狀節,有2-6個隔膜,淡欖褐色,頂端色略淺,基部細胞稍大。分生孢子單生,倒棒狀,淡欖褐色,具橫隔膜4-10個,縱隔膜0-2個,隔膜處縊縮明顯,喙長或稍長,頂端色淡,不分枝,具橫隔膜1-4個。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15-40℃;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15-25℃,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肉質根膨大期至採收期。發病潛育期5-10天。

為害症狀

蘿蔔黑斑病主要為害蘿蔔的葉片。發病葉片先出現黑褐色稍隆起的小圓斑,後擴大到直徑3-6毫米,病斑邊緣為蒼白色,中間淡褐至灰褐色,濕度大時病斑上生有淡黑色霉狀物。病部發脆易破碎,發病重時病斑匯合引起葉片局部枯死。採種株葉、莖和莢均可發病,莖及花梗上病斑多為黑褐色橢圓形。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內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或雨水反濺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後在受害的部位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飛散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播種帶菌種子直接危害幼苗,使幼苗發病。

流行規律

  • 氣候:在中國,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氣溫在22℃左右,雨日數多,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6月中旬至7月上旬,氣溫在25℃以上,晝夜溫差大,霧大露重,田間濕度比較大,有利於蘿蔔黑斑病發生流行。
  • 抗病性差:蘿蔔幼苗至根部膨大期抗病性較強,病害發生緩慢;氣溫20℃的時期為蘿蔔根部積累養分關鍵時期,植株抗病性較弱。此時,氣候條件又有利於蘿蔔黑斑病的發生流行。
  • 病原基數大:由於多年連作,田間病原菌積累較多,第2年初次侵染源較廣,易發病流行。
  • 管理水平差:一是不及時定苗,肥水管理不科學,植株生長弱,田間濕度大,抗病性降低;二是農民不能準確診斷病害,測報不及時,不能對症施藥和延誤防治關鍵適期;三是品種布局不合理,不能阻隔病原菌的擴展。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提倡輪作:重發病地塊提倡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2-3年。
  • 加強栽培管理:採取深溝高畦短畦栽培,適時播種,雨後及時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肥水做到小水勤澆,減少病菌隨水傳播的機會,施足底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
  • 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翻曬土地,清潔田園,減少田間菌源。

化學防治

  • 種子處理: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用種子重量0.4%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75%達科寧可濕性粉劑,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拌種。
  • 噴藥防治:發病前或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2%唏醯瑪啉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2.5%口惡唑菌酮·霜脲(抑快淨)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該病最好的時期為發病前開始用藥。每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分級標準

0級,全株無病;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2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25%;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4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