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霜霉病

蘿蔔霜霉病

蘿蔔霜霉病是由X引起的、發生在蘿蔔的病害。主要為害蘿蔔種株的葉片,其次是莖、花梗和種莢。葉片染病,一般先從下部葉片起發病,發病初始葉片產生淡綠色水浸狀小斑點,後擴大成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淡黃色至黃褐色;發病嚴重時,病斑連片可引起葉片乾枯。

蘿蔔霜霉病在蘿蔔生產上時有發生,但一般對蘿蔔生產影響不大;重病田危害嚴重,患病植株葉片枯死,會影響植株生長和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影響蘿蔔的生產。氣候因素、品種抗性和栽培措施等都會影響蘿蔔霜霉病病害的發生,其中氣候因素對病害發生的影響最大。

蘿蔔霜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加強栽培管理、清潔田園以及種子處理。在發病後還可根據病菌孢子和田間病害發生情況使用化學農藥進行保護性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蘿蔔霜霉病
  • 外文名:Radish downy mildew
  • 別名:霜葉病、烘病、跑馬乾
  • 病原:寄生霜霉
  • 為害作物:蘿蔔
  • 為害部位:葉片、莖、花梗、種莢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氣候因素,品種抗性,栽培措施,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分級標準,

病原特徵

蘿蔔霜霉病病原為寄生霜霉(學名:Peronospora parasitica),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自氣孔伸出,2-5根束生或單生,無色,無隔,主幹基部稍膨大,全長416-800微米,二叉分枝2-6次,頂端小枝尖銳且彎曲,其上著生1個孢子囊。孢子囊無色單胞,長圓形或卵圓形。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7-28℃;最適發病環境,日平均溫度為14-20℃,相對濕度90%以上。

為害症狀

蘿蔔霜霉病主要為害蘿蔔種株的葉片,其次是莖、花梗和種莢。葉片發病,由下部葉片向上發展,發病初期在葉面形成淺黃色近圓形至多角形病斑,擴大後呈黃褐色,葉背病斑受葉脈限制也呈多角形,在空氣潮濕時葉背產生白色霜狀霉層,嚴重時,葉片病斑變紫黑色,外葉逐漸枯死。種莢染病,病部呈淡褐色不規則斑,長出白色霜狀霉層,後期病斑連片呈黑褐色不規則斑塊,嚴重時整莢都變為黑褐色,病莢縮小,結實少。莖部發病,呈褐色不規則斑,並長出白色霜狀霉層。花梗染病,同樣出現淡褐色至黑褐色不規則斑,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白色霜霉。

侵染循環

在中國北方寒冷或海拔高的地區,病原菌一般以卵孢子的形式同病殘體混在糞肥、土壤中或種子之間越冬,也可直接附著於種子表面越冬。翌年卵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從幼苗胚芽處侵入,菌絲體向上蔓延至第1片真葉,並在幼莖和葉片上產出孢子囊形成有限的系統侵染。經風雨傳播蔓延,先侵染普通蘿蔔或其他十字花科蔬菜;此外,病菌還可附著在種子上越冬,播種帶菌種子直接侵染幼苗,引起苗期發病。病菌在越冬後產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後脫落,借氣流傳播,在寄主表面產生芽管,由氣孔或從細胞間隙處侵入,經3-5天潛育又在病部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如此經多次再侵染,直到秋末冬初條件惡劣時,才在寄主組織內產出卵孢子越冬,經休眠後,又可萌發,成為下年初侵染源。在蘿蔔和蕪菁的塊根里還可以以菌絲和卵孢子的形式越冬或越夏。
在中國長江流域,病原菌除了以卵孢子的形式越冬外,還可以以菌絲體的形式寄生在蘿蔔體內,並成為次年春季該菜區霜霉病病害的首次侵染源。在中國華南地區,由於蘿蔔生產無明顯季節性,因此病原菌可常年寄生在作物上傳播病害,不存在越冬現象。

流行規律

氣候因素

溫濕度對蘿蔔霜霉病害的發生和傳播有很大的影響,其中溫度影響著病害發生的時間,濕度決定著病害發生的程度;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濕度越大病害發生的越嚴重。一般溫度在16-24 ℃範圍內,相對濕度(RH)大於70%時,易發病。此外,晝夜溫度相差大時也易於發病。

品種抗性

不同蘿蔔品種,抗性也不盡相同。相較於抗蘿蔔霜霉病蘿蔔品種,病原菌孢子囊在感病品種中的潛育期短,萌發率高,生長速度快,形成的吸器較多。就蘿蔔形態抗性而言,平展葉簇的蘿蔔較直立的更易感病;板葉蘿蔔比花葉蘿蔔抗病性弱;白皮蘿蔔較紅皮、青皮蘿蔔抗性強。

栽培措施

作物連作的地塊中,蘿蔔霜霉病病害往往發生的早且嚴重,這是因為連作地塊的土壤中積累的病原菌較多。施用的基肥不足或追肥施用不及時,都會造成植株因養分缺乏而對病菌的抵抗能力下降;相反,氮肥施用過多也會加重蘿蔔此病害的發生,這是由於植株營養過剩,生長過旺導致植株間通風不良,田間濕度大造成的;此外,蘿蔔種植密度大或排水不暢,都會使田間濕度大而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生產中,不同蘿蔔品種對蘿蔔霜霉病抗性不同,抗病毒病的品種一般也抗蘿蔔霜霉病。育種工作者要有針對性開展蘿蔔霜霉病抗病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套用。如魯蘿蔔1號、紅豐2號、橋紅1號、通圓紅1號、白玉春、四季紅3號等。
  • 合理輪作:蘿蔔重病地塊與非十字花科蔬菜實行2年輪作,避免與十字花科蔬菜連作。
  • 加強栽培管理:加強田間管理,排灌通暢,合理密植,適時通風,及時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病殘體。施足有機肥,適當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
  • 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化學防治

  • 種子處理:用種子質量0.4%的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4%防毒礬(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拌種。
  • 藥劑防治:肉質根形成期起是感病生育期,加強田間病情調査,根據病菌孢子和田間病害發生情況使用化學農藥進行保護性防治,防治適期在9月上中旬起,多晴少雨天氣時,每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3-4次;多陰雨、多重霧天氣時,每5-7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4-6次。防治時應注意多種不同類型農藥的合理交替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防治用藥:可選氟菌·霜霉威、丙森·霜脲氰、烯醯嗎啉、嗯酮·霜脲氰等噴霧防治。常規防治用藥:可選霜脲氰錳鋅、霜霉威、代森錳鋅、甲霜靈·錳鋅等噴霧防治。具體用藥量及倍數,須按照作物病害危害程度及各農藥品種使用說明予以確定。

分級標準

病情分級標準如下:0級,即全株葉片無病斑;1級,即個別葉片上有個別病斑;3級,即全株1/4以下的葉片有病斑;5級,即全株1/4-1/2以上的葉片有病斑,7級,即全株1/2以上葉片有病斑;9級,即全株葉片幾乎都有病斑,或大部分葉片枯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