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陵民歌
- 非遺級別:縣級
- 地理範圍: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
- 代表性傳承人:高桂蘭、張明科、秦守印等
蘭陵民歌簡介,蘭陵民歌題材,勞動號子,打夯號子,吆牛號子,其他號子,秧歌,花鼓調,兒歌,各種流行小調,蘭陵民歌類別,抒情優美,歡快活躍,幽默風趣,新詞小調,
蘭陵民歌簡介
關於蘭陵民歌的歷史,我們可以從中探索到蘭陵民歌的起源和演變。我國最早的民歌集《詩經》中有“齊風”、“魯頌”。當時地處齊魯治下、孔孟南鄉的蘭陵,也必然是民歌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隋唐至宋代,由南北運河的開鑿、海上交通和一些內陸碼頭的建立,促進了文化交流。許多外地民歌小調傳入蘭陵,蘭陵的一些民歌也傳到了外地。到了近代,蘭陵民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也就更加流行了。
蘭陵民歌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音調、曲式、歌詞豐富多彩,有優美抒情的山歌、節奏強烈的勞動號子、流利暢達的小調、還有旋律起伏的秧歌和花鼓等。同時,民歌的地方性比較突出,它與人們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如“小五更”、“放風箏”、“大踏青”等,在我縣大部鄉村都廣為傳唱。而有些民歌卻只限於局部範圍,如磨山、卞莊一帶流行的“潘氏女”,蘭陵、橫山一帶傳唱的“繡荷包”。還有些民歌則顯然是由於人口的流動變遷,從外省、外地帶進來的,如“跑四川”、“河南諂”等。
蘭陵民歌題材
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產生於體力勞動過程中,與勞動節奏緊密配合。是人們在集體勞動中,為了統一步調、協同用力、減輕疲勞所唱的歌。這種歌多由一人領唱,大家應和。但由於勞動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多種類型。在蘭陵常見的有 “打夯號子”和“吆牛號子”等。
打夯號子
“夯”是人們修築堤壩或建造房屋時為砸實地基所用的工具,有木夯、石夯、鐵夯等。我們這一帶用的大多都是石夯。把一塊石頭鑿製成長方體,底面平整,兩側各固定一根木把,四周拴上四根繩子。勞動時一般五人操作;領夯者手握木把,掌握方向;其餘四人同時拉繩將夯抬起,然後一齊松繩落下,把土砸實。夯號,就是在打夯時唱的歌。它曲調簡單,也沒有固定的詞。領夯者觸景生情,順口而作。如:“拉起來喲(領),嗨喲(合)!”“齊使勁呀(領),嗨喲(合)!”夯號剛勁有力,使操作者協調一致,勞動場面十分緊張而又活躍。
吆牛號子
當地也稱“喝喝油”或“打喝了(liǎo)”,是人們在使用牲畜耕地或打場時所唱。一般只有曲調,沒有唱詞,以襯詞為主。其調悠揚、舒展、柔和、輕鬆。勞動者往往隨著“號子”的繚繞餘音,再伴以清脆的一聲鞭響,的確別有一番情趣。每逢春耕秋種或打場季節,在村郊、野外這悅耳甜潤的吆牛號子聲,便此起彼伏地響徹雲霄。它使人們忘掉了疲勞,充滿了勞動的愉快和對豐收的無限喜悅。
其他號子
除“夯號”和“吆牛號子”外,在蘭陵還流傳著一些號子。如兩個人以上抬運笨重東西時,為了統一步伐和集中用力,人們常常發出“咳唷”、“咳唷”的號子聲,這便是扛抬號子。
秧歌
秧歌是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至五十年代初蘭陵廣為流傳,成為民眾在節日、集會時經常表演的舞蹈節目。特別是每逢農曆正月,民眾自發組織的秧歌隊走鄉串鎮交流演出,村村鑼鼓喧天、彩綢飛舞,充分表達了人們歡度新春、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同時,也增進了村與村之間的友誼,民眾把這一活動也叫“玩莊”。由於秧歌的風格和特點各有不同,在表演藝術上也就多種多樣。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綢等道具,隨著秧歌小調的音樂伴奏而翩翩起舞。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或幾個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或小戲。除此之外,在這一帶流行的旱船、高蹺、游龍、獅子等,也是“玩莊”的重要內容和形式。
花鼓調
花鼓調也屬民間歌舞的範疇。用民歌曲調演唱的花鼓戲、花鼓舞在蘭陵流傳較廣,因此,人們對花鼓調非常熟悉,不少人都會唱上幾句。在舊社會,蘭陵一帶常常遭受水旱蝗災,人們迫於生計,只好攜兒帶女遠走他鄉,以打花鼓討飯為生。他們唱道:“俺打花鼓轉道游,未曾開口面帶羞,羞不羞的唱兩句,唱好唱孬俺也開個頭。”表現了窮苦人民離鄉背井、羞愧無奈的心情。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花鼓調成為民眾喜聞樂見歌唱新生活的娛樂形式。如有名的“歌唱大生產”(也叫“吊帘子”花鼓),充分反映了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悅心情。蘭陵花鼓在全省是比較有名的。它的唱法與魯北、魯西的花鼓不同,具有節奏鮮明、旋律起伏較大的特點,常常有八度和八度以上的音程大跳,加上演唱者運用真假嗓結合的方法,形成了幽默、風趣的獨特風格。
兒歌
兒歌是兒童文學的一種,也屬民歌的範疇。它一般與童謠合稱為兒童歌謠。這類歌曲在我縣民間流唱非常普遍。其特點是:形式活潑,用詞簡練,韻律響亮,適合兒童接受和傳唱。歌詞內容大多反映了兒童對社會生活現象的感受和認識,展現了他們天真爛漫、嚮往美好未來的精神世界。兒歌的詞曲有兒童自編自唱的,也有成年人擬作的。在蘭陵廣為流唱的有“拾子歌”、“打花柏”、“打七巧”、“小老鼠上燈台”、“小白雞”、“兒童團歌”、“紅纓槍”等。尤其是“拾子歌”,在蘭陵流唱更為普遍,多為女童所唱。農村一年四季到處都可以看到一夥伙天真爛漫的少年兒童圍坐在一起邊拾邊唱,眼觀手動,口中吐詞,有聲有色,情景十分逗人,令人神往。
各種流行小調
除上面介紹的幾種民歌體裁外,在蘭陵還傳唱著許多具有獨特風格的流行小調。它的數量很大,約占整個蘭陵民歌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這類小調感情真摯,愛憎分明,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個側面,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當然,在這些流行的小調中也有像“姐兒妞”這類內容荒誕不雅的糟粕。
蘭陵民歌類別
抒情優美
這類小調主要以描繪山水、景色、愛情為題材,傾吐人們的美好心愿和真摯感情。音樂形象鮮明,旋律和諧,優美動聽,洋溢著一種美的追求。比較流行的有“放風箏”、“大踏青”、“繡荷包”等。
歡快活躍
這類小調歡快熱烈,情緒開朗。歌詞多以趕集、探親、對花、猜花等為素材,突出表現了人們的心理活動和生活瑣事。在演唱形式上,多是採取對唱。這就更加富有情趣,親切感人。民眾比較喜歡的有“紡棉花”、“摘大桃”、“摘黃瓜”、“走娘家”、“瞧郎”等。
幽默風趣
此類小調多以逗趣或諷刺為內容。曲調與內容緊密結合,十分口語化,具有獨特的風格。比較流行的有“老兩口頂嘴”、“大實話”、“大瞎話”、“勸夫五更”、“小禿子鬧房”等,從不同角度深刻反映了人們的思想境界和社會現象。
新詞小調
這類民歌產生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蘭陵是老革命根據地,蘭陵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因此,充滿革命內容、形式樸實、激情豪放的新詞民歌極為豐富,如“勸君莫當漢奸”、“參軍歌”、“抗日小調”、“要打東洋大家一起來”、“打白山”、“打坊前”、“消滅二十六師”等。這些新詞民歌熱情謳歌了我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日救國的光輝歷史,讚揚了我黨我軍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鬥爭精神。在當時,對於鼓舞人民、打擊敵人、奪取革命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國建立後,蘭陵民歌也發展、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它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湧現出大量以社會主義建設為內容的新作。這些民歌有新創作的,也有用傳統民歌的曲調填詞的。如“歌唱大生產”,這是1959年在濟南參加山東省民歌會演,蘭陵長城鎮趙宗文同志演唱的一首民歌。當時趙宗文同志已年近半百,戴著一頂線帽,穿一身老土布衣服,很不起眼。但沒有想到就是這位樸素土氣的莊稼漢登台一唱,便轟動了整個泉城。各大專院校音樂系的師生紛紛邀請他演唱,並錄了音。後來省歌舞團用這個調子填詞,由楊松山同志演唱,在1962年的全國民歌會演中又受到好評。
近年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蘭陵縣廣大音樂工作者,用蘭陵民歌為素材,以飽滿的激情又創作了大量的新民歌,從不同側面歌頌黨、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建設。有一部分作品曾在省內外音樂刊物上發表,有的作品還榮幸地參加了省地和全國的會演,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由張文明作詞、秦守印作曲的“今年元宵真熱鬧”這首民歌,1980年參加了全國民歌會演,1983年又由上海唱片社灌製成唱片。1984年農曆正月初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三次播放了這首民歌的錄音。在全省影響較大的蘭陵民歌還有李潤德作詞、秦守印作曲的“金嗩吶”、“大蒜謠”、“樂得老漢鬍子翹”和秦守印作詞作曲的“唱唱公社豐收年”等。
蘭陵民歌無論題材、曲調,還是唱法,都有它獨特的風格,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涉及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源遠流長。因此,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民歌手,如高桂蘭、趙宗文、張明科、秦守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