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玉堡村

蘭玉堡村居址距縣治西16.5公里,東經113°55′00″和北緯40°20′11″交匯處。西越白登河與陽高縣相界,西北距陽高縣南徐屯村2.4公里,北隔白登河距小辛莊2公里。總土地17795.4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蘭玉堡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大同市
  • 地理位置:天鎮縣卅里舖鄉
  • 面積:17795.4畝
  • 人口:1951人
自然環境,村域地貌,氣候,水文,土壤,人口數量,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水利,農用機具,工副業,商貿業,村貌建設,學校,地圖信息,

自然環境

村域地貌

土地平坦,屬沖積平原。北枕白登河,南踏鹽鹼灘。在總土地中,耕地9743畝,占54.8%;鹽鹼荒灘3172畝,占18%;荒草地2372.9畝,占13.3%;林地380.1畝,占2.1%;水域1322.8畝,占7.4%;道路用地171畝,占1%。

氣候

平川中溫半乾旱區,氣象要素同三十里舖村。民國28年(1939)夏淫雨45天,成澇災。1956年、1995年秋淫雨,成災。

水文

屬平川區鬆散岩類孔隙水區淺埋弱中等富水區,有承壓性。主要為湖泊沉積地層,地層岩性為粘土或亞粘土。地下水位埋深較淺,一般不超過2米,潛水蒸發強烈,水化學成份濃縮作用顯著,為Cl·HCO3—Na·Mg型。淺層鹹水集中埋藏0~15米之間,淺層地下水礦化度1.5~2.6克/升,PH值為10。據5眼井孔揭露,含水層岩性主要是中砂,開採層位6~28米,單位湧水量不超3.0噸/時·米。1997年化驗井水,含氟、砷量較高。500毫升中含砷量為0.12毫升,含氟量為0.04毫升。

土壤

母質為沖積物。表層土壤屬潮土類中蘇打鹽化潮土。在民國年間有鹼地1149畝,鹽灘983畝。新中國經多年改造,到1984年普查,大部分表土層有機質含量為0.6~0.8%,全氮含量小於0.05%,速效磷在村大部為10~20ppm,村西為5~10ppm,速效鉀為50~100ppm。土壤鹽斑達75%。

人口數量

全村共有535戶、1951人,其中男1035人,男女性別比112.9。當年出生率12.81‰,死亡率4.10‰,人口自然增長率8.71‰。

種植業

傳統以谷、黍、黃落子、馬鈴薯、高粱、豆類為主,還有胡麻、芥菜籽、白麻、胡蘿蔔、白菜等。耕地為9743畝。 糧食總產量158.9萬公斤。

養殖業

傳統役畜牛、騾較多,家畜以羊、豬為主。 存欄大牲畜1018頭,豬2108頭,羊279隻。年產肉類30.03萬公斤。

林業

近代林木稀少,1949 年林地40 畝,白登河沿岸楊、柳較集中。新中國後,在道路、田埂、渠旁植種1344株楊樹,村內栽1034株,另有榆樹150多株及柳、杏數十株。1971年前種植沙棘3片,271畝。1980年前後,利用優種楊大苗,進行農田林網、平原綠化 ,實行渠林路配套等。1995年,有用材林328畝,灌木林52畝。

水利

白登河從村西流繞村北,但利用率很低。民國18年(1929)和小辛莊合開義順渠15里,引白登河水澆地。1949年有洪水澆地600餘畝。人畜用水則為6眼3丈深砌井。1953年修支、須渠長7.5公里,引洪灌溉。1962年6月,縣水利局投資20萬元,在村北白登河北岸,建蘭玉堡電灌站。後經逐年投資,建起蘭南(南河堡)、蘭辛(小辛莊)兩個抽水站,安裝7個機組,裝機總量199千瓦,配套支渠49條,總長53.72公里。保證水地可達8000畝,成為全縣萬畝灌區之一。受益村有蘭玉堡、小辛莊、卞家屯、肖家屯、范家莊、劉家莊。此後,圍繞電灌站,不斷開渠,整地。自八十年代打井,實行井、渠、田配套。1990年灌溉面積795畝,農灌取水量可達9.35萬立方米,其中河水8.95萬立方米。九十年代經費不足,電灌站廢置。1997年,水澆地381畝,灌區固定渠道29公里,其中防滲渠15公里,農灌機井8眼,裝機總量91千瓦。全年地下水開採量46.3萬噸,其中農灌用水38萬噸,人畜用水8.3萬噸。(見2003年攝蘭玉堡電灌站一角)

農用機具

大車約350多輛,農用三輪車20多輛,大、中拖拉機7台,客運中巴汽車1輛。機械總動力655千瓦,年用電26萬千瓦時。

工副業

有磨麵坊1處,豆腐坊1處。 個體豆腐坊2家,米麵加工坊2家,麵食品加工1家。 全村從事工副業180人。

商貿業

個體小賣部3處,從業3人。生豬肉鋪2處,從業4人。從事機車、農用三輪車長年販運仔豬、農副產品者約30多人。是村出售仔豬年6000隻左右。 從事商貿業人員約90人。

村貌建設

村民居址坐落沖積平原上,俗稱鹽鹼灘,海拔1007.5米至1010米。明正德(1506~1521)年前,已有土堡,現稱後堡。後經白登河水患,移址“堡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後發展南場。至清末有廟宇6處,即後堡西北有龍王廟,光緒二十四年(1898)恐水毀,遷至堡里。村內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修的奶奶廟,石碑及大梁有“明嘉靖龍飛癸丑仲夏年”字樣。村西有五道廟,另有關帝廟、呂祖廟。村東南有大仙爺廟。另有樂樓。民房在1949年土改時普查有1559間,其中土房1505間,瓦房僅54間。多為土木結構,“蹶 式”一出水居多。新中國後拆毀所有廟宇。1956年後,集體建飼養院、庫房、大隊辦公室,有磚木瓦房7間,面積320平方米,占地約700平方米。七十年代,村民始建新居。尤其八十年代後,多建築磚木結構瓦舍,裝飾時尚。1997年,有民居約1500多間,下房、畜圈1300多間。
傳統有村際道路7條,多為通大車土路。新中國後逐步拓寬通往小辛莊、范家莊道路為汽車公路。1984年,村北將簡易橋修成通汽車的水泥大橋。
1956年架通有線電話線路,七十年代通有線廣播專線,八十年代中期,保養欠佳中斷。1997年僅通郵政。

學校

學校占地6960平方米,房舍548平方米,有教師11名,學生286名。

地圖信息

地址:大同市天鎮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