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蘭橋鄉位於懷城西南27公里,北靠芡河,南倚茨淮新河,懷萬公路縱穿東西,總面積79.47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38089人(2017年),13個行政村,6萬畝耕地,主產水稻和小麥,4個集貿市場,2所中學,18所國小,1個司法所,1個派出所,1個巡防大隊,26個
聯防小組,3個治安哨所,1個調處中心,20個矛盾糾紛調處小組,鄉村組三級網路健全,形成了治安聯防、矛盾調處、全鄉聯動,整體推進的大聯防、大調處的格局,為保持穩定,促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蘭橋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實際發展地方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全鄉每年種植五萬多畝無污染優質糯稻、粳稻,稻米及深加工產品暢銷省內外。先後建立了蘭橋灣
甲魚、
龍蝦、
黑魚、
泥鰍等特種水產養殖示範基地。每年生產4000多噸的生態甲魚、
螃蟹、
青蝦、泥鰍、黑魚、龍蝦、銀魚等淡水特產,遠銷蘇、浙、滬等省市。游魚成群、水鳥嬉戲的蘭橋灣還是人們休閒、垂釣的好去處。
改革開放以來,從蘭橋鄉走出去在全國各地擔任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幹部和知名企業家達上百人。在縣委、縣政府和各位有識之士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蘭橋鄉工農業總
產值以10.6%的速度逐年遞增,人均純收入由90年代的890元猛增到3351元。
資源環境
蘭橋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日照充足,霜期不長,適合水稻、小麥等多種農作物生長。芡河和茨準新河優質的淡水資源不僅是蚌埠市民生活用水的倉庫,而且為蘭橋鄉發展水產養殖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已有一萬多畝溝塘和河流的水面被利用發展水產養殖。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利用狀況與分布:
農用地
總面積為5283.2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5.77%,按其二級分類全鄉農用地的構成分別是:
1、耕地:面積4251.2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2.92%;
2、園地:面積9.4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12%;
3、林地:面積130.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62%;
4、其他農用地:面積892.1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11%。
建設用地
總面積為1016.4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66%。其主要二級分類為:
1、建制鎮用地:總面積1.0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01%;
2、村莊用地:總面積719.4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96%;
3、工礦用地:總面積22.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28%;
4、交通用地:總面積31.7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4%;
5、水利設施用地:總面積241.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1%。
未利用土地
總面積1733.8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1.58%。按其主要二級分類劃分是:
1、未利用地:總面積 353.04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4%;
2、其他土地:總面積1380.7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7.18%。
人文文化
該鄉鄉民風純樸,文化底蘊深厚,是民間歌舞
花鼓燈的發祥地之一;蘭橋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每年農曆三月初五的“蘭橋會”已有千年的歷史,是蘭橋人民與省內外客人廣交朋友的盛會。
蘭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鳳陽縣誌懷遠志記載:早在東漢時期,蘭橋(劉集)曾是白鹿城所在地,後改為府衙所在地,古遺址依舊清晰可見。蘭橋鄉不但物華天寶,而且人傑地靈,清朝時期在雲南任提督的梅東義就是蘭橋鄉梅郢村人。李鴻章手下有一位得力幹將叫梅東義(蘭橋鄉梅郢村人),很得李鴻章的賞識,後來被任命為雲南提都,在赴任途中,得病而亡。這個梅東義應該就是梅郢村、房劉村人經常提到的梅大人。
歷史沿革
蘭橋鄉屬懷遠縣轄鄉。1958年設劉集公社,後更名蘭橋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
藕塘鄉併入。位於懷遠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5公里。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3.5萬。懷(遠)劉(圩)公路過境。轄陳圩、聯合、梅郢、大觀、房劉、東方紅、瓦房、楊圩、中郢、花園、施拐、東陸、孫莊、周集、紅光、劉集、藕塘、吳廟、磚壩、張巷20個村委會。以農業為主,產小麥、
水稻、
大豆、
山芋、煙、麻等。鄉辦企業有建材、糧食加工和水產養殖業。境內有北魏建的白鹿城遺址。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從該鄉走出去在全國各地擔任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幹部和知名企業家達上百人。在懷遠縣委、縣政府和各位有識之士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蘭橋鄉工農業總產值以10.6%的速度逐年遞增。
行政區劃
蘭橋鄉下轄村:
經濟情況
2005年全鎮農牧業生產總值247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13億元,財政收入完成37萬元,牲畜存欄15461頭(只),年育肥60000頭(只),人均純收入2522元。經濟總量中一產占48%,二三產占52%。財政收入來源主要是契稅占74%。經濟發展思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
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縣委的總體部署和工作安排,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克服各方面的困難,發展城郊畜牧業、特色林果優質牧草業、農畜產品加工業和旅遊餐飲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提高城鎮化水平,加快小康建設步伐,以加快經濟發展為主題,依託城郊優勢,以畜牧富民、民企強鎮、旅遊壯村為奮鬥目標,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努力把特克斯鎮建設成為文明富強鄉鎮。
工業經濟
工業已成為全鎮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中堅力量。自全鎮1998年國有企業改制以來的7年來,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3%。200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6417萬元,增長5.1%,高於同期全縣GDP年均增速1.01個百分點。
工業整體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全縣擁有各類工業企業10家,從業人員1000多人,完成工業總產值(現行價)1.21億元,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47多萬元。骨幹企業成長壯大,產品銷售收入超2000萬元的企業1家,超1000萬元2家,其餘的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均在90萬元以上。
優勢產業培育初見成效,特色工業框架基本形成。農畜產品、冶煉、建材、
水能等已成為該縣工業的重點行業,尤其是重點培育的民營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達到90%,農畜產品加工業快速增長,已成為拉動全縣工業
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工業園區建設取得進展。全縣的高載能和綠色食品兩大工業園區已形成雛形,現正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招商引資(企)工作;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
2006年上半年,全縣共完成工業總產值7531.8萬元,同比增長42.7%,完成年計畫的25.53%;其中:縣屬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857.5萬元,同比增長22.43%。工業增加值完成1295.6萬元,同比增長69.7%,完成年計畫的14.6%。
農業生產
蘭橋鄉在抓好糧食生產、穩定糧食總量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土質和農村工作實際,進一步更新、改善和引進蔬菜種植新品種、新技術,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種植經濟作物。首先,在全鎮廣泛利用地膜覆蓋和大棚溫室,推廣反季節蔬菜種植技術,全鎮地膜覆蓋面積達到了13000畝,棚室面積發展到了4000多畝。其次,建立多種蔬菜生產基地。如:重點發展了沿蚌長路一線余灘至衛東村萬畝蔬菜基地;在陳郢、淮上兩村建立了四季豆、豆角、鮮食花生、黃瓜等精細菜種植基地;以東風、南灣為中心的8000畝冬瓜、胡蘿蔔生產基地;擴大了以汪廟、高郢、淮光村的傳統大蒜、蒜薹基地建設規模等。不僅如此,蘭橋鄉及時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各方力量和資金加快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步伐,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和就地消化能力,確保農產品增收增效。蘭橋鄉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十多家,僅東風村就建有園味園食品有限公司、沁園食品廠、綠野食品廠和綠新食品廠等四家脫水菜加工企業。東風村園味園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一年就加工銷售冬瓜、胡蘿蔔等農產品3000多噸,使當地農民增收200多萬元,全鎮農村經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蘭橋鄉還在進一步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穩定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土地徵用制度,嚴格實施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深化農村稅費改革上下功夫,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健全全鎮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積極主動為廣大農戶搞好服務,及時有效地為廣大農戶提供各種技術服務和生產、銷售信息。下大力氣抓好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經紀人在農戶與市場銷售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長淮衛鎮各種蔬菜加工製品不僅在本地得到了較好的銷售,而且遠售廣東、四川、上海、重慶等地。
民俗文化
蘭橋會期間,商賈雲集,演出眾多,既有外地和當地文藝工作者編演的數十台
文藝節目奉獻給朋友們,又有各地客商在此簽定近百萬元的經貿契約。“蘭橋會”已成為搭文化台,唱經貿戲的“富民會”。
蘭橋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
唐虞時代,蘭橋鄉就是
塗山氏國的聚居地,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塗山—白乳泉風景區現為安徽省重點旅遊風景區,擁有禹王宮、白乳泉、啟母石、卞和洞等名勝古蹟。民間藝術花鼓燈蜚聲海內外,素有“東方芭蕾”之稱。蘭橋鄉優勢明顯,水陸
交通發達。坐落於荊山、塗山腳下,渦河、淮河匯合處,距蚌埠機場僅10餘公里。津浦鐵路從東側經過,206國道、307與225省道和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淮河、渦河等九條河流並列其間,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蘭橋鄉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蘭橋鄉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4℃,降雨量900mm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氣候宜人。
花崗岩、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優質石灰石儲量6.3億噸、鐵礦儲量500萬噸。這裡是中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安徽省雜交稻制種基地、中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水產品生產基地,盛產優質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魚、螃蟹、畜禽等。懷遠石榴、白蓮坡貢米、純王雜交稻種、許橋西芹、芡河螃蟹、五岔燒全
雞等名牌農產品享譽中國,倍受市場青睞。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蘭橋鄉政府(049縣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