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溝風景區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七里河區蘭阿公路16公里處的峴口子山中,因有漢白玉石佛雕像而得名。這裡原為佛教勝地,現為自然性城郊公園。進山沿路而上,走曲道,過牌坊,來到觀濤亭,可聽到松濤陣陣。亭下溝底有七星泉,經蛤模泉盤小道而上,山勢險峻,草木蔥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佛溝風景區為國家森林公園
- 地理位置:蘭州市區南16公里處
- 面積:6373公頃
- 管理單位:蘭州市永登縣
- 批准時間:1992年9月
- 海拔:1950米至3100米
相關影像
公園介紹
公園內泉眼眾多, 零星分布於溝坡、半山及川區, 如蛤蟆泉、石泉、南泥泉、青龍泉、暖泉等。這些泉自古以來都是良好的飲用泉,有些泉水匯流成溪, 涓涓而下。石佛溝七星泉,是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一眼泉,泉邊立有清朝道光年間石碑一座。 傳說八月十五夜晚,北斗七星映於泉中, 故而得名。石佛溝山泉經有關部門多次鑑定, 系含鍶礦泉水,水中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與後五泉、大尖山北灘溝泉水並列蘭州市三大著名礦泉, 已部分開發供應市場。
發展歷程
蘭州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6376公頃,屬溫帶高山森林、草甸地貌。園區分為石佛溝、鐵冶、七道梁、大尖山四個園區。公園東連榆中縣的興隆山自然保護區,西接關山森林公園,南與臨洮縣為鄰。蘭郎、蘭阿公路貫通南北,石佛溝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植被資源在歷史上成為眾多遊牧民族爭奪的地區。據史料記載,公元385年鮮卑乞伏國仁建立西秦政權,定都於榆中縣,相傳石佛溝是其貴族居住的地方。後在東晉時,鮮卑吐谷渾在此地放牧軍馬,其弟慕容貴曾長住於此。石佛溝的石佛洞便是慕容貴所建(見《皋蘭縣誌》卷五),另據蘭州市志載,在北宋以前這一地區一直是党項羌戎爭奪的區域。現今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還是很多,據人口普查顯示,石佛溝所處的七里河區現有29個民族,漢族374164人,回族1650人,其他民族計3045人,其中有一部分人口都是自青海、臨夏、寧夏移民來的,據地方志記載,清同治年間河洲老百姓為躲避戰亂有大量難民遷往七里河的阿乾鎮、黃峪等地。
石佛溝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是其成為傳承“花兒”這一民族藝術奇葩的必然勝地,當地老百姓自明清開始就有在每年六月六去石佛溝趕廟會漫山歌的習俗。石佛溝森林公園為沿續和發揚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自九二年開始正式有組織的舉辦這一民間節會,因勢利導,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以下是每年的舉辦情況:
1992年七里河區阿乾林場和七里河區阿乾鎮人民政府在石佛溝聯合舉辦了首屆“花兒會”,大會設評審兩名,均有當地的花兒愛好者擔任,分別是高言福、馬神仙(此是外號,真名不詳,現全家遷往外地),評出一、二、三等獎各一名。
1993年阿乾林場在石佛溝觀濤亭舉辦了第二屆花兒會,評審高言福,評出一、二、三等獎各一名。
1994年阿乾林場在石佛溝觀濤亭舉辦了第三屆花兒會,評審高言福、馬神仙,評出一、二、三等獎各一名。
1995年阿乾林場在石溝觀濤亭舉辦了第四屆花兒會,評審高言福、王青峰評出一等獎,甘肅永登縣趙玉祿;二等獎:康明秀,三等獎:甘肅臨夏王占強。
1996年阿乾林場在石佛溝觀濤亭舉辦了第五屆花兒會、評審高言福、王青峰評出一等獎趙玉祿、二等獎康明秀、三等獎馬忠林。
1997年石佛溝營林站在石佛溝觀濤亭舉辦了第六屆花兒會,評審高言福、王青峰,評出一等獎趙玉祿、二等獎高平、三等獎楊正志。
1998年石佛溝營林站在石佛溝觀濤亭舉辦了第七屆花兒會,評審高言福、王青峰,評出一等獎趙玉祿、二等獎崔花、三等獎林貴林。
交通信息
鐵路:蘭州是西北最大的鐵路樞紐,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幹線交匯於此。蘭州也是東起連雲港,西抵荷蘭鹿特丹港的第二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一站。蘭州站位於市區南側的皋蘭山腳下,每天有54列客車經過該站往返於全國各城市之間。 公路:蘭州市內有四條國道幹線通過,有7個長途汽車客運站。另有5條省道,50條縣鄉道路,蘭州通往各省市縣和旅遊景點問的公路四通八達,乘坐汽車旅遊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