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理工大學西校區

蘭州理工大學西校區

蘭州理工大學西校區也即蘭州理工大學新校區,該校區距離蘭州理工大學校本部約3公里,於2003年9月開始正式動工興建,2005年10月完工,其校園占地面積達1305畝,有學科門類9個,本科專業68個,省級重點學科16個,博士點3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碩士點113個。學校有7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教育部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教學團隊,省級精品課程37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人才培養基地。並與200多家企業聯合成立了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擁有包括中國科學院胡文瑞院士在內的1505名專任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州理工大學西校區
  • 地點:中國 蘭州
  • 竣工時間:2005年10月
  •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彭家坪36號
  • 校園面積:1305畝 
校區概述,校區專業,校區師資,校區實力,校區特色,校區榮耀,國際合作,硬體設施,校區規劃,校區黨建,校區理念,

校區概述

蘭州理工大學坐落於古絲綢之路重鎮、甘肅省省會蘭州市,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前身是始建於1919年的甘肅省立工藝學校。1958年,在組建蘭州工學院的基礎上將甘肅交通大學併入,同年10月1日定名為甘肅工業大學。1965年學校劃歸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將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和北京機械學院的水力機械、化工機械、石油礦場機械和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成建制全部遷入,並從湖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抽調一批教師來校工作。1998年學校在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2000年學校將原甘肅省輕紡工業學校整體併入,並在此基礎上規劃、籌建學校西校區。2003年經教育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蘭州理工大學。2005年西校區一期工程建成,西校區正式投入使用。經過九十多年的建設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以工學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理工科大學。目前,學校共設有22個二級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流體動力與控制學院、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通訊工程學院、石油化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國際經濟管理學院、理學院、人文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現代網路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1個教學部(體育教學研究部)。

校區專業

學校具有較高的學科層次。學校是我國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肅第一個具有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現有16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結構工程、化工過程機械、有色金屬冶金與新材料、製造業信息化系統、液壓傳動與控制、企業管理),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結構工程等),1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等),8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並設有18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學科,64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校區師資

學校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十一五”期間,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按照“數量保證、結構合理、素質過硬、整體最佳化”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針和“用好現有人才,培養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儲備未來人才、用好各類人才”的理念,不斷完善育才、用才、引才、留才機制。設立“三個基金”(學術交流基金、專利基金、專著基金),推行“三個計畫”(科研啟動計畫、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畫、學術梯隊和特色研究方向重點資助計畫),落實“四項制度”(中青年教師外語培訓制度、數學工具強化制度、崗前培訓制度、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制度),實施“四項工程”(名師培育工程、教師高學歷工程、教師出國進修工程、學科基層組織建設工程),發揚“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優良傳統,大力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精幹務實、水平較高、數量結構最佳化的教師隊伍和高素質管理幹部隊伍。目前,全校教職工總數2309人,其中專任教師1506人。教師中有兩院院士3人,國家級專家35人,省級學科帶頭人76人,教授、副教授729人,研究生指導教師378人。
學校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十一五”期間,全校教師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5252篇,其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175篇,三大索引收錄論文207篇。2005年,該校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位進入全國高校100名,EI收錄論文數位居全國高校第82位,學校工學綜合實力名列全國高校第81位。學校學報入選“國家期刊方陣”和“中文核心期刊”,連續獲得“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評一等獎”。學校具有教授評審權。

校區實力

學校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現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甘肅省機電高新技術產品中試基地、甘肅省CAD/CAM技術諮詢服務中、甘肅省有色金屬及複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製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甘肅省工業經濟發展研究院、甘肅省中俄科技合作及技術轉化中心等8個省級套用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中心也設在學校。學校大學科技園是甘肅省省級科技園區,並成為蘭州市科技創新孵化基地,目前入園企業達20家。“十一五”期間,學校累計承擔各類科技項目1381項,取得科技成果142項,獲得包括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獎勵33項。2005年科研經費突破3000萬元大關,達到3204萬元。專利申請數量、獲得授權專利數量連續四年位居甘肅高校首位並位居全國高校前60名以內,五年累計申請專利190項,獲得授權專利60項,其中發明專利33項。

校區特色

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堅持“育人為本、質量建校”的方針,以“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努力構建工程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按照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的要求,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2003年實施了全面學分制培養制度;大力加強教學管理,建立了教學管理信息化平台;重視質量監控,建立了以教學督導、領導聽課、學生評教為主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快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設立了甘肅省高新材料人才培養基地、甘肅省先進制造人才培養基地、甘肅省工業管理與技術人才培訓基地等3個省級人才培養基地,開設了7個工科人才培養基地班,設立了蘭州市智慧財產權人才培養基地;加強教學研究,“十五”期間共獲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2項,出版教材65部,建成省級精品課程5門,開設雙語教學課程13門;重視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建立了數學建模競賽基地、電子設計競賽基地、電腦程式設計競賽基地、英語競賽基地、機械設計競賽基地、機器人競賽基地等6個大學生科技競賽基地,“十五”期間學生獲得各類國家級、省級獎勵200餘項。學校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普遍好評,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05年達到95.4%,位居甘肅高校首位。

校區榮耀

學校十分重視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積極開展學研產合作。學校與深圳華育昌教育投資公司合作,創辦了股份制獨立學院——技術工程學院,目前辦學規模已達4000人;與浙江省溫州市合作創辦了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研究院。目前,學校與蘭州市、中山市、溫州市等16個省內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與14家企業建立了校企聯合工程技術中心,與省內外83家企事業單位聯合成立了董事會。學校現有科技型企業20家,校級科學技術研究中心56所,到“十五”末期,學校科技產業收入總額、利潤總額在全國203所工科類院校中分列第27位和第35位。通過校地、校企合作有力地推動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為學校服務經濟建設、特別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國際合作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餘所大學建立了學術合作和師生互派交流關係。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訪問學者達100餘人次,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合作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學校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到美國、俄羅斯等國高校學習。2004年取得了招收留學生資格。

硬體設施

學校具有雄厚的辦學基礎條件。目前,校園占地面積2336畝,其中校本部占地1050畝,西校區占地1286畝。校舍建築面積69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26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各類文獻資料182萬餘冊,實現了自動化管理並提供網上信息檢索和文獻傳遞服務。學校固定資產總值6.23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52億元。學校已建成覆蓋整個校園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並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學平台。

校區規劃

學校堅持以改革為動力,積極推進、不斷深化各項改革。辦學體制改革邁開新的步伐。2001年,蘭州軍區在該校成立了“後備軍官選拔培養工作辦公室”,使該校成為27所為軍隊培養人才的地方高校之一。校內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日臻完善。實施管理許可權重心下移,推行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充分激發了學院的辦學活力;大力加強學術管理,制(修)訂學術管理和決策機構工作章程和工作程式,提升了學術管理在學校決策、建設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設定崗位津貼,實現了收入分配向教學科研一線和高層次人才的傾斜;調整完善崗位津貼實施辦法,充分激發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推行管理崗位新增人員人事代理聘用制,大大降低了辦學成本,提高了辦學效益。幹部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堅持“民主推薦,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原則,推行任前公示制,加快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強幹部管理,推行任期制、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制,形成了幹部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階段性成績。初步建立起了有社會實體參與的、能夠保障學校發展和師生生活、工作、學習的後勤服務體系。

校區黨建

學校大力加強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先後榮獲“全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甘肅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等稱號。積極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十五”期間先後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文明單位”等稱號。高度重視大學文化建設,制定了《大學文化建設規劃》;努力營造“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圍;著力創造自然和人文環境相互輝映的育人環境,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稱號;大力弘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

校區理念

為主動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的需要,肩負起西部大開發和工業強省對學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學校堅持教育創新,不斷強化辦學特色,按照“特色、氛圍、機制、創新”和“科學、規範、節約、和諧”的方針,科學部署“十一五”事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圍繞一條主線(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依靠兩個保證(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實施三大工程(人才工程、質量工程、溫馨工程)、抓好四項重點(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大學文化建設)的“十一五”工作思路,明確了經過“十一五”的努力,力爭將學校建設成為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中期奮鬥目標。確定了實施“三步走”戰略,到2019年建校100周年之際,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一流的工科、堅實的理科、特色的文科”,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國內高水平大學的遠期奮鬥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