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角鴞蘭嶼角鴞又名琉球角鴞,是一種小型的貓頭鷹,多數分布在台灣東南的蘭嶼島上、日本的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是那裡的留鳥。蘭嶼島上的雅美人依它的叫聲給它起名叫“ㄉㄨ ㄉㄨ ㄨ`”(Do Do Wu)。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蘭嶼角鴞
- 別稱:琉球角鴞
- 二名法:Otus elegans
- 界:原生生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鴞形目
- 科:鴟鴞科
- 屬:角鴞屬
- 種:蘭嶼角鴞
- 分布區域:蘭嶼島
科目屬性,分布,分類,外形特徵,習性,繁殖,研究歷史,保護,
科目屬性
蘭嶼角鴞
蘭嶼角鴞分為四個亞種:
1O.e.botelensis分布在蘭嶼島上,是台灣特有的亞種。
2O.e.elegans分布於日本南方的琉球群島
3O.e.calayensis分布在菲律賓北部的巴丹
4O.e.interpositus分布在日本琉球群島東方的大東島(DaitoIslands)
分布
蘭嶼角鴞主要分布在蘭嶼島,據台灣中央研究院的研究,現在蘭嶼島上大約有1000隻。另外有少量分
分類
蘭嶼角鴞分為四個亞種:
O. e. botelensis 分布在蘭嶼島上,使台灣特有的亞種。
O. e. elegans 分布於日本南方的琉球群島
O. e. interpositus 分布在日本琉球群島東方的大東島(Daito Islands)
外形特徵
蘭嶼角鴞體形較小,體長約22厘米,體色棕褐,有豎起的耳羽。虹膜黃色。蘭嶼角鴞的叫聲很有特點,雌雄的叫聲差異明顯,通過這些叫聲在黑暗的生活中交流。
習性
蘭嶼角鴞生活在雨林之中,是夜行性。它們的食物以昆蟲為主,蘭嶼島上大量的蟋蟀若蟲和蜈蚣是他
們常吃的食物,吃食時經常用一隻腳抓握,往嘴裡送的同時閉上雙眼,樣子很陶醉。白天時,它們常站在樹樁上睡覺。1985年前,國外的研究者曾經描述蘭嶼角鴞鴟齧赤類。但據中央研究院多年來的研究,由於蘭嶼島上的嚙齒類體形較大,它們並不吃哺乳類,只是有時吃秀眼。由於不吃哺乳類,它們很少吐唾餘,對於它們的食性多通過糞便研究。
繁殖
蘭嶼角鴞以樹洞為巢,是單配製,雌鳥產卵後負責孵化,從孕育到孵化器結束,雄鳥都要外出覓食給雌鳥補充體力。蘭嶼角鴞每窩產卵約2~3個,蛋的形狀較圓,體積比桌球略小。
研究歷史
1938年日本鳥類學家黑田長禮在蘭嶼發現這種動物,當時認為是西紅角鴞的一個亞種。1978年,美國的馬歇爾博士依據它特殊的叫聲,把它與菲律賓和琉球的角鴞獨立為一個種,分別屬於三個亞種。由於1980年代前對蘭嶼地區的調查多限於環島的公路沿線,很難深入雨林,所以人們能見到蘭嶼角鴞的機會很少,對它的了解就更少,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把蘭嶼角鴞納入世界瀕臨絕種鳥類紅皮書中,屬於瀕危物種。
1985年,由台灣行政院農委會資助,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劉小如博士開始對蘭嶼角鴞進行全面的研究。他們通過環志標記、定點觀察等長達17年的研究,對這個物種有了詳細的了解。由於菲律賓連年內亂、社會不安定,研究工作難以開展,所以對巴丹群島為地區的蘭嶼角鴞知之甚少。目前,仍有每月二至三人次參與蘭嶼角鴞的調查,並有計畫把調查延伸為包括琉球、菲律賓在內的東南亞群島角鴞亞種的調查。
保護
蘭嶼角鴞的保護級別:
IUCN瀕危等級:近危 生效年代: 2005年
在台灣受文化資產保存法及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的物種。
蘭嶼島的原著民是雅美人,他們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沒有捕食鳥類的習慣,這給蘭嶼角鴞帶來了寬鬆的環境。
自然狀況下,蘭嶼角鴞少有天敵,但它們在離巢前容易受到蛇的威脅,由於蘭嶼、琉球群島、菲律賓等地每年都會受到颱風的影響,惡劣的氣候和大雨後的積水都會威脅幼鳥的生存。近二十年來,隨著蘭嶼島的開發,蘭嶼角鴞的棲息地也受到了威脅,原始森林的砍伐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都對它們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公路的開通也使有些蘭嶼角鴞葬身輪下,農藥的使用是否會影響蘭嶼角鴞現在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