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坪金頂Pb-Zn礦床逆沖褶皺帶中鹽底辟構造的控礦模式

蘭坪金頂Pb-Zn礦床逆沖褶皺帶中鹽底辟構造的控礦模式

《蘭坪金頂Pb-Zn礦床逆沖褶皺帶中鹽底辟構造的控礦模式》是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由王紅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坪金頂Pb-Zn礦床逆沖褶皺帶中鹽底辟構造的控礦模式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紅岩
  • 依託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全球重要造山帶逆沖褶皺帶(FTB)環境下,大量發育與SDSs密切相關的賤多金屬礦床,但對其與區域盆地流體和局部成礦流體的遷移、匯聚的耦合關係尚不清楚。最近,在印-亞碰撞形成的蘭坪新生代走滑/逆沖帶內的金頂Pb-Zn礦床發現大量受TFB控制的SDSs,其內部伴生脈狀角礫岩型礦體,外部發育似層狀砂岩型礦體,並顯示複雜的礦化-蝕變分帶特徵,反映其對鉛鋅成礦具有關鍵的控制作用。為此,本申請以區內典型的SDSs及相關Pb-Zn多金屬礦體為對象,採用構造-岩相填圖、顯微構造分析、地球化學示蹤及3DMine三維可視化等手段,開展TFB背景下SDSs的時空結構、變形特徵及對成礦流體的遷移、匯聚過程控制作用的解剖研究,試圖揭示FTB內SDSs與Pb-Zn成礦的耦合關係,建立其控礦模型。研究對理解造山環境下SDSs的發育機制及其對Pb-Zn成礦的控制機制有重要意義,也為深入理解這一超大型礦床成因提供實證。

結題摘要

項目組按照該項目計畫,開展了為期3年的室、內外調查與綜合研究工作,完成了預期目標。本次研究詳細採集獲取各礦區的岩性資料、構造要素數據、礦體形態、礦體分布等,系統梳理了蘭坪金頂Pb-Zn礦床地質,查明礦區構造變形及控礦特徵,查明了金頂礦區鹽底辟構造的發育特徵和主要類型及其與成礦的關係。(1)礦區鹽底辟構造可分為近原地型、逆沖斷層型和外源型三種,因賦存圍岩層位、岩性及相關構造的差異而呈現明顯不同的發育特徵。其中,前兩種賦存在雲龍組(E1y)泥岩中,近原地型鹽底辟構造多呈枕狀、蘑菇狀,結構較為簡單,內部流動構造較為明顯,角礫主要為磚紅色泥岩礫,呈次稜角狀,鹽丘體與圍岩接觸關係明顯;而逆沖斷層型鹽丘則表現為穿刺構造和膏岩脈形式。這兩種鹽底辟構造與成礦均無較大聯繫。外源型鹽丘與成礦密切有關,又可分為砂岩中鹽丘和灰岩中鹽丘。(2)鹽底辟構造可為流體運移提供動力和通道,同時是金屬礦床形成的有利空間場所。底闢作用初期或鹽枕階段,流經的流體使底辟構造邊緣或頂部的鹽岩溶解,促使礦物溶解,從而產生次生孔隙和裂隙,底辟構造頂部、邊緣岩石多角礫化,使鹽底辟構造邊緣成為流體運移通道。盆地沉積地層中被粘土顆粒吸附的分散金屬陽離子,被岩層空隙中的流體萃取並向上遷移,富含有機質的地層逐漸成熟,隨地層水沿底辟邊緣向上遷移,達到淺部底辟構造的上部或附近,流體鹽度、溫度、壓力隨之下降,溫度較高、高鹽度含飽和金屬的地層滷水與低溫、氧化性質的地表水的混合,由於溶液中含有大量硫酸鹽,在溫度適宜、大氣水充足的條件下,細菌還原硫酸鹽反應釋放出HCO3-、H2S、CO2或CH4,導致了金屬硫化物的沉澱。 項目完成了預期目標任務,為從本質上認識鹽底辟構造成因及對金屬成礦的控制作用,建立具有普遍意義的鹽底辟構造控礦模型奠定了研究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