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褐腐病是蘋果生長後期和貯藏期間的常發病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蘋果褐腐病
- 別稱:菌核病
- 病原中文名:仁果鏈核盤菌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蘋果、梨、桃、杏等果樹
- 主要為害部位:果實
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途徑和條件,防治方法,基本方法,藥劑方法,
為害症狀
被害果實表面初現淺褐色小斑,軟腐狀。病斑迅速向外擴展,在10 ℃時約經10天即可使整個果實腐爛。病果的果肉鬆軟成海綿狀,略有韌性。後期在病斑中形成同心輪紋狀排列的灰白色絨球狀霉團,這是褐腐病的典型症狀。病果多早落,也有少量失水乾縮成僵果殘留於樹上。在貯藏期,病果上呈現藍黑色斑塊。花和果枝受害發生萎蔫或褐色潰瘍。
病原形態特徵
果產核盤菌(clerotinia fructigena(Aderh .et Ruhl .))稱,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世代仁果叢梗孢。
(Alonilia fructigena Pers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異名果生鏈核盤菌(Monil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 .)Honey) 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病果上密生灰 白色菌絲團,其上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無色、單胞、絲狀,其上串生分生孢子,念珠狀 排列,無色,單胞.橢圓形或檸檬形,大小1~31×8.5 ~17微米。菌核黑色,不規則.大小1毫米左右,1~2 年後萌發出子囊盤,灰褐色,漏斗狀,外部平滑,大小3 ~5毫米,盤梗長5~30毫米,色澤較淺。子囊無色,棍 棒狀,大小125~215×7~10微米,內含8個子囊孢子,單行排列,子囊孢子無色,單胞,卯圓形,大小10~ 15×5~8微米。自然條件下該菌有性階段不常發生。
途徑和條件
主要以菌絲和孢子在病果(僵果)上越冬,翌年春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通過傷口或皮孔侵入果實,潛育期5~10天。在貯運中,病害主要通過病健果接觸傳病。褐腐菌最適發育溫度25℃,但在較高或較低溫度下病菌仍可活動擴展。濕度是該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高濕度不僅利於病菌的生長、繁殖,孢子的產生、萌發,還可使果實組織充水,增加感病性。果園管理差、病蟲害嚴重、裂果或傷口多等均可導致褐腐病發生,特別是果樹生長前期乾旱,後期多雨,褐腐病會大流行。蘋果各品種中,晚熟品種如大國光、小國光、紅玉、倭錦等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冬季或早春翻耕土壤,清除病果。生長季節,摘除病果,集中深埋或燒毀。花前、仡後及果實成熟時各噴一次藥,保護果實。
(2)秋末冬初結合清園徹底清除樹上與樹下的病果及僵果,以減少侵染源。
(3)適時採收,並加強貯藏期防治。貯藏前嚴格剔除各種病果、傷果及蟲果,再用50%咪鮮胺1000~1500倍液浸果。貯藏溫度為1~2℃,相對濕度為90%。貯藏期間定期檢查,及時處理病、傷果,以減少傳染和損失。
藥劑方法
在花前、花 後及果實成熟時各噴一次1:1~2:160~240倍式波爾多液或70%甲基硫菌靈超微可濕性 粉劑1000~1200倍液、40%多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 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農利靈(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霉靈(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也可在花前噴 灑波美3~5度石硫台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 此外還有: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