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疫腐病

蘋果疫腐病

疫腐病主要為害果實、根頸及葉片。果實受害後果面產生不規則形,深淺不勻的暗紅色病斑,邊緣不清晰似水漬狀。有時病斑部分與果肉分離,表面呈白臘狀。果肉變褐腐爛後,果形不變呈皮球狀,有彈性。病果極易脫落,最後失水乾縮成僵果。在病果開裂或傷口處,可見白色綿毛狀菌絲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蘋果疫腐病
  • 外文名:Apple collar rot
  • 主要寄主:蘋果
  • 侵染部位:主要為害果實、樹的根頸部及葉片
  • 地理分布:北京、新疆、甘肅果園發病很重
  • 別名:頸腐病、實腐病
基本信息,病原特徵,症狀特徵及原因,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寄主品種抗性,防治依據及方法,果實疫腐病的防治,根頸部疫腐病的防治,

基本信息

病害名稱:蘋果疫腐病  別名:頸腐病、實腐病
英文名稱:Apple collar rot  侵染部位:主要為害果實、樹的根頸部及葉片。
主要寄主:蘋果  地理分布:全國各蘋果產區,在北京、新疆、甘肅等地個別果園發病很重

病原特徵

Phytophthora cactorum(Leb. et Cohn.)Schrot.稱惡疫霉,屬卵菌。無性階段產生遊動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階段形成卵孢子。遊動孢子囊無色、單胞、橢圓形,頂端具乳頭狀突起,大小33~45×24~33μm,每個遊動孢子囊可形成遊動孢子17~18個;孢子囊可形成遊動孢子或直接產生芽管,菌絲可形成厚垣孢子。有性階段產生無色或褐色球形卵孢子,大小27~30μm,壁平滑,雄器測位,大小13~16×9~11μm。病菌發育適溫25℃,最高32℃,最低 2℃,遊動孢子囊發芽溫限5~15℃,10℃最適。

症狀特徵及原因

苗木及大樹根頸部受害時,皮層呈褐色腐爛,病斑環割後,地上部枝條發芽遲緩,葉小色黃,最後全株萎蔫,枝幹枯死。葉片受害產生不規則的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水漬狀,多從葉邊緣或中部發生,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展使全葉腐爛。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翌年遇有降雨或灌溉時,形成遊動孢子囊,產生遊動孢子,隨雨滴或流水傳播蔓延,果實在整個生育期均可染病,每次降雨後,都會出現侵染和發病小高峰,因此,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發病早且重。尤以距地面1.5m的樹冠下層及近地面果實先發病,且病果率高。生產上,地勢低洼或積水、四周雜草叢生,樹冠下垂枝多、局部潮濕發病重。

寄主品種抗性

在栽培品種中,紅星、印度、金冠、祝光、倭錦等易感病,紅玉、伏花皮次之,國光、富士、喬納金等較抗病。

防治依據及方法

果實疫腐病的防治

(1)疫腐菌在病殘體的土壤中越冬,所以清除病殘體,及時清理落地果實並摘除樹上病果、病葉集中深埋,是一項重要的防病措施。
(2)由於疫腐病菌是以雨水飛濺為主要傳播方式,所以果實越靠近地面越易受侵染而發病,以距地60厘米以下的果實發病最多,一般最高不超過1.5米,適當採取提高結果部位和地面鋪草等方法,可避免侵染減輕為害。
(3)改善果園生態環境,排除積水,降低濕度,樹冠通風透光可有力地控制病害。

根頸部疫腐病的防治

應採取預防為主和手術治療相結合的方法。
根頸部發病還未環割的植株,可在春季扒土晾曬,颳去腐爛變色部分,並用福美鋅或石硫合劑消毒傷口,刮下的病組織燒毀,更換無病新土,復土高度應略高於地面呈倒鍋形。另外防止串灌水,排水系統健全,翻耕和除草時注意不要碰傷根頸部。必要時進行矯接,可促使提早恢復樹勢,增強樹林的抗病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